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权威与课堂管理

教师权威与课堂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权威一般理解为教师是借助国家赋予的制度权力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控制和管理学生,以使学生自觉依赖和服从教师的影响力。教师权威目前正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严峻挑战。师生关系一般体现为一种严格的主宰与服从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纪律就是由教师制定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的一种规范。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违反就是对教师权威的侵犯,而学生违反纪律的直接后果,就是受到严厉的惩罚。

三、教师权威与课堂管理

我们首先解释教师的权威,然后说明课堂管理存在的情况。

1.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一般理解为教师是借助国家赋予的制度权力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控制和管理学生,以使学生自觉依赖和服从教师的影响力。

对于教师权威的来源,美国学者克利弗顿(R.Clifton)和罗伯特(L.Robert)的研究则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的研究以韦伯(M.Weber)著名的权威三类型说为基础,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前者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指社会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指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因素。后者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是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因素构成的,感召权威则包含着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不同成分在内。

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都依据这些来源提出教师权威的不同类型。有的根据权威的被认可程度把教师权威划分为形式权威和实质权威,前者被认为是制度赋予的,反映出社会公众对教师形象的期望,不一定得到学生的认可;后者是得到学生认可的。(王永峥,1995)有的根据教师权威发挥作用的性质把教师权威分为传统的教师权威和现代的教师权威,前者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和顺从,显示出制度性的权威影响;后者强调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显示出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人格的魅力。(吴霞,2004)有的从文化角度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权威——传统权威、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赵永勤、靳玉乐,2003)还有的研究根据教师权威的性质进行了分类:师生关系方面有支配型和平等型的权威,权威的内在资质方面有权力型和魅力型的权威,权威的性质上有专制型和民主型的权威。(杨小玲、陈建超,2005)

英国学者彼得斯(R.S.Peters)认为,教师的权威特点表现在知识领域以及社会控制领域,教师被赋予权威,是要为学校这个机构做一定的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维持社会控制。可以说,正是有了教师权威所产生的影响力,学校的教学工作才得以正常进行,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他们也需要有这样的人来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热点聚焦7-1   有关教师权威变化的一些看法

对于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并没有太多的非议。教师权威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出现相对的变化。从学生的发展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可的趋势是从服从到不服从;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权威逐渐增强,学生越来越渴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作为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有着自己的规范、价值和舆论,一旦遇到合适的外部环境,这股潜在的群体就会变成削弱教师权威的现实力量。

教师权威目前正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严峻挑战。从外部条件来看,第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控制和分配教育资源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代与代之间的信息差异迅速缩小,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不再凸显;第二,社会关系的民主化和平等化,这要求教师适应角色的变化,从高高在上的权威降低为处于同等位置的权威,从心态、观念和行为上去适应新的师生关系;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教师的经济收入有了提高,但还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因此难以吸引高素质的群体选择教师的职业,也难以调动从教人员的积极性,这影响到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权威形象。从内部条件来看,第一,文本的敞开性使得不同的阅读者对文本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有不同的理解,教师更多的是起中介人的角色,帮助学生阅读文本,而不是代替学生阅读文本,不是把自己阅读的结果传递给学生;第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从长远来说,会逐步降低学生对教材、教师的依赖,降低教师作为学习结果评判者的权威,虽然教师仍然需要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何基于上述的挑战来改造教师权威,目前是一个热议的话题。总的思路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变化的趋势,改变不合理的教师权威,继承教师权威的合理成分,建立新型的教师形象。

2.课堂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中小学课堂管理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过于注重课堂控制和通过奖惩制度达到纠正学生消极行为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积极行为的引导和激发,这就难以促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转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刚性太强,学生缺乏体现创造力与活力的空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课堂纪律是教师权威的体现,是维护教师权威的一种重要手段。师生关系一般体现为一种严格的主宰与服从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纪律就是由教师制定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的一种规范。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违反就是对教师权威的侵犯,而学生违反纪律的直接后果,就是受到严厉的惩罚。

(2)课堂纪律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唯一准则。课堂秩序的维持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在如何维持课堂秩序,使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期望保持一致上,教师总是习惯于用严格的纪律将学生的行为局限于某种范围之内,而忽视了怎样促进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发挥出行为积极性。实际上,课堂秩序的维持并非只是课堂纪律功能的表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可以达到维持秩序的目的。

(3)良好的课堂纪律的表现是课堂安静。传统课堂管理理念常常将课堂安静视为教师能力的表现,教师也以此为荣。安静的课堂并非就能达到教学的高效率,也并非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课堂的安静常常会使学生感到压抑,使学生为服从教师而屈服。(刘家访,2003)

热点聚焦7-2   教学纪律与规范的问题

目前,纪律出现了取向的偏差,过于追求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价值,忽略了应承担的育人价值,导致一系列与教育目的相悖的后果,表现在对学生的纪律问题采取不适当的处理态度;采用最容易达成管理目的而非最适合学生的手段;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最终目的,忽略了学生自律的养成;忽略了学生的权利意识、参与能力等素养的培养。未来,教学纪律的完善应以民主精神为导向,遵循学生的发展和自律特点,尊重学生的权利。(吴洪伟,2006)

课堂规范的极端化束缚了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和自由发展,出现了一味限制和管束学生的现象。这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探究和自我创造,学生的思想和创造行为也被淹没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听到的是老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大多数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课堂上,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交往和对话,罚站、训斥等处罚现象层出不穷。极端化的课堂规范只是强化了规范的外部要求,违背了教学改革对人的自由发展的要求。只有回归到正常、合理的规范,学生逐渐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指导、调控自己的行为时,规范就会变成通往个人自由发展的桥梁。(王蕊,2007)

现在的课堂已经发生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尚荣,2004)

(1)与传统课堂的安静、整齐相比,现在的课堂显得凌乱、吵闹,有时甚至是嘈杂不堪。

(2)与传统课堂的快节奏、高效率相比,现在的课堂教学节奏显得比较缓慢,教师常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合作而花费平时几倍的时间,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常有节外生枝的事件发生。

(3)与传统课堂严格的纪律与细致的监控相比,现在的课堂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部分解放,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更大限度地容忍。从课堂的纪律看,主要是多了热闹,少了必要的安静。有的课从头至尾都在热闹之中,学生难以安静,难以安静地读书、思考、完成作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我们要以新的思路来看待当今课堂所发生的变化,我们所习惯的课堂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引发了诸多负面的问题,比如误解学习的情况,要求学生学习对他们来说无意义的知识;没有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方式;规定了苛刻的条件,学生要被接纳就得做到;过分控制学生,没有提供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和独立;所制定的纪律措施反而助长了违纪行为;竞争制度下导致多数学生达不到分数要求而自弃。对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从个人的独白走向师生之间的对话,把学生从被控制、被驾驭、被动消极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转变沿袭多年的课堂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