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人格长城,培养良好的公德

建筑人格长城,培养良好的公德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建设公德、树立公德、巩固公德的德育思想,的确是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一是要培养讲文明重礼仪的公德。陶行知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将讲文明重礼仪的传统美德重新植入人们心中。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就是要培养乐于助人的公德,“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因此,陶行知认为应该培养乐于助人的公德,人人都应该树立助人为乐的精神。三是培养爱护公物的公德。四是培养遵守纪律的公德。

1.建筑人格长城,培养良好的公德

“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公共道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公共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有良好的公共道德,才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品质,才会有促进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的行为,才会有促进集体或团体稳定和发展的行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公德的缺失从来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梁启超曾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尤其是陶行知生活的年代,社会动乱加动荡,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再到抗战胜利后的国共两党之争,可以说几乎没有过真正安宁和平静的日子。这样的时候,是每个人要千方百计挣扎求存的时候,也是道德最容易沦丧的时候。陶行知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建设公德、树立公德、巩固公德的德育思想,的确是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

陶行知说:“我们应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秩序的生活。”“我们必须正视生活现实,改造社会生活。”“如社会上的生活,无条理、无目的的乱七八糟,那便要以教育去改造它。” 这就针对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落后的、不合理的、无秩序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建设公德、树立公德、巩固公德的德育内容。

一是要培养讲文明重礼仪的公德。文明的便是前进的,不文明的便是落后的,“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首先就是要讲文明,重礼仪。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战乱而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导致了讲文明重礼仪传统美德的渐渐失落。陶行知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将讲文明重礼仪的传统美德重新植入人们心中。他提倡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要有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他在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时,在为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亲自撰写的教育纲要时,对这一点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陶行知说:“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正是通过这种教育的力量,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能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每个人都做到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二是培养乐于助人的公德。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或身处困境时,大家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很显然,乐于相助他人的生活态度才是合理的生活态度,而对他人的困难视若无睹、置若罔闻的生活态度则是不合理的生活态度。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就是要培养乐于助人的公德,“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会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生活往往是莫测的,时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和问题,自己如此,他人也如此。在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或支持、帮助,则会倍感温暖,会油然而生感恩之心和帮助他人的意愿。如果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你也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陶行知认为应该培养乐于助人的公德,人人都应该树立助人为乐的精神。乐于助人,人也乐于助己,人与人之间便可消除隔膜,可构建一种“合理的生活”来“提高不合理的生活”。所以,陶行知强调说:“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这个“一校之中”乃是小处着眼,推而广之,便是一国之中,全社会之中。一国之中,全社会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这才是陶行知内心所向往的,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是培养爱护公物的公德。爱护公物也是“合理的生活”的一部分。公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这些公共设施可以为大家的生活提供各种服务,是方便生活与学习的物质保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陶行知对爱护公物向来有严格的要求,在晓庄师范和育才学习教育大纲中有专门的条文强调。在陶行知创办晓庄和育才的过程中,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来之不易。办学的经费是陶行知自掏腰包和募捐而来,那是一个铜板当两个花都远远不够的。陶行知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学校的环境都是全体师生“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的结果,全部设施诸如教室、宿舍、图书馆等都是师生用自己汗水建起来的,教材自己编印,教具大多是自己动手制作或各处集募而来。在陶行知看来,所有学校的公共设施都是师生共同的作品,共同劳动的结晶。不懂爱惜,不知呵护,那就是一种落后,就是一种不合理,就是该改造的。他强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注重于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公德,以引导学生从“合理的生活”走向“高尚的生活”。他说:“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没有钱是一事,没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钱而无精神和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我都见识过。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四是培养遵守纪律的公德。遵守纪律也是陶行知培养公德的重要内容。中国有一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用在这里,那就是纪律,就是计划,他要“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秩序的生活”,要以教育去改造“无条理、无目的的乱七八糟”的社会生活,那便先要从学校做起,从学生抓起。他说:“最重要的是教职员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我认为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师生共同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这就是讲要遵守纪律。试想,大至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学校,如没有纪律约束,没有自觉遵守纪律的成员,社会将不成社会,学校也将不成学校。所以,遵守纪律的公德必须着力培养。陶行知又说:“民主也不是绝对的自由。民主有民主的纪律,与专政纪律不同。专制纪律是盲从。民主纪律是自觉的集体的,不但要人服从纪律,还要人懂得为什么。”陶行知主张在培养遵守纪律的公德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注重方法,把遵守纪律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和行动,那才是成功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成功。

公德的培养相较于私德的树立,似乎看来容易一些。因为公德的表现是一种在公众眼光之下、大庭广众之中的行为,是于有意无意中受到监督、时时刻刻被人评价的,所以行为易收敛,举动易合体,这是所谓他律。但“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仅仅依靠他律不会真正养成自觉的、完全主动的公德,要做到事事处处讲公德,必须依靠自律。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义务和良心相统一,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而建立良好的公德并不断巩固之。对于公德的培养,陶行知认为至关重要,他说:“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来衡量它。如果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要不然,就只有把这些不顾公德的分子清除出这个集体;这个集体才有转向新生机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妨碍公德的,没有做的即打定决心不做,已经开始做的,立刻停止不做。若是有助于公德的,大家齐心全力来助他成功。”同时,陶行知认为公德的培养受人监督,被人苛求是好事不是坏事。他说:“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面免不掉微生物。所以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做父母的、管学务的,以及纳教育税的人,都要看学校。要学校改良,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补自己之不足。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在阳光下的学习必能生长,在阳光下的公德教育也必能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