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嘉峪关长城的建筑特点

嘉峪关长城的建筑特点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防御吐鲁番入侵而筑修嘉峪关城南、北长城,与嘉峪关城相接南、北约三十里。于是委李涵总理督修嘉峪关南北长城事,李涵奉命具体组织修筑长城事宜。嘉峪关南北长城即用此法筑成,《重修肃州新志》称其“板筑甚坚,锄耰不能入。”
修筑长城_嘉峪关志

第三节 修筑长城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为防御鞑靼从额济纳旗方向入侵,肃州参将彭清主持修筑嘉峪关东面北长城(墙高一丈三尺,厚约六尺,东西长七十里)。为防御吐鲁番入侵而筑修嘉峪关城南、北长城(壕堑墙为主),与嘉峪关城相接南、北约三十里。主持修筑野麻湾、新城周围长城,高一丈三尺,厚五六尺,并督同指挥李杲添筑老鹳窝堡、四坝堡、屯庄堡等。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谕令筑修嘉峪关,此间,修筑了嘉峪关南、北长城。

img45

南长城

img46

北长城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兵部尚书翟銮以右都御史行边,且赍帑金五十万犒边军,诸边文武将吏咸受节制。九月,抵甘肃,与“三边”总督刘天和商议进一步拓展修筑嘉峪关,并亲临嘉峪关实地视察,听取肃州兵备副使李涵的汇报,答应李涵修筑嘉峪关南北长城的请求。他给嘉靖皇帝上奏疏云:“嘉峪关最临边境,为河西第一隘口,而兵力寡弱,墙壕淤损。乞益兵五百防守,并修浚其淤损者。仍于壕内添筑(或为“凑集”、“凑立”)边墙一道,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引自《明世宗实录》)嘉靖帝从其议。于是委李涵总理督修嘉峪关南北长城事,李涵奉命具体组织修筑长城事宜。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涵与分守肃州参将崔麒、凉州卫指挥蔡纪、山丹卫指挥纪纲、肃州卫指挥梅景,各督筑城乃事。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嘉峪关南、北长城不到一年即筑成,南自讨来河,北至石关峡长约三十里。为完善防御设施,又修筑断壁长城,从石关峡南侧与关北长城连接,悬挂于高约150米,倾斜度45度的山脊上,悬壁长城的建成,把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完全控制起来,对加强嘉峪关前沿防御阵地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李涵还挖掘了与南北长城相平行的上宽9.8、下宽3.5米、深4米的壕沟,既杜绝了商旅中躲避检查者的攀越,可更有效地阻滞来犯之敌。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嘉峪关长城的修筑,充分利用地理形势,凭山依险,因地制宜,既省工又险峻。嘉峪关长城的特点是很多地方都是土的,主要以土为主,一个是这地方降雨量比较小,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所以建筑的土的长城。再有一个是军事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战争的次数有限,作战的量也不是很大,所以它的建筑还是比较简单,但以险制塞的地方还比较多。从现存的嘉峪关明代长城的遗迹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黄土夯筑墙

嘉峪关周边长城多筑于山坡和戈壁,取土困难,夯筑边墙所用黄土多从关西黑山脚下挖运而来。其土质黏结能力强,筑墙多坚固耐久。夯筑时采用木板、木椽用绳索捆扎加帮,中间填土夯筑,用梅花口夯夯实,一层一层地夯筑,黏结严实,墙体不易裂缝变形。嘉峪关南北长城即用此法筑成,《重修肃州新志》称其“板筑甚坚,锄耰不能入。”

img47

南长城遗址

img48

悬壁长城

img49

悬壁长城

img50

1992年拍摄

img51

黄土墙(2007年拍摄)

二、黄土夹沙墙

这种长城多是在戈壁滩上就地挖起沙土洒水拌匀凝筑而成。嘉峪关东长城、北长城的大部分段落即用此法筑成。这种墙体坚固耐久性不如用黄土所筑的墙,但因就地取材,筑起来较快,又节省材料和人力。

img52

黄土夹沙墙(2007年拍摄)

三、片石夹土墙

这种长城是就地取片石和黄土分层夯筑而成。嘉峪关关北长城最北端一段长1500米的长城即用此法筑成,土层厚10~12厘米,片石厚层10~15厘米。

img53

沙石夹土墙

四、依山势铲削开凿成崖壁

由讨赖河墩、卯来泉墩到红泉墩的崖壁就是用此种方法修筑的。

img54

依山削崖壁墙(1908年拍摄)

五、崖榨墙

这是一种用树枝干、木板等构筑的城墙。从嘉峪关起到镇夷所止修崖榨两道。《肃镇华夷志》载:东南西北四路,“嘉峪关起,镇夷千户所止,边墙崖榨一万三千六百三十丈,计七十五里二百六十步(计算错误应为九十里二百六十步)。都御史廖逢节议题,隆庆六年修完。”“自下古城迤北东长城角墩起、靖虏墩东壕头临水河北崖止,又自嘉峪关起,镇夷所止边墙崖榨二千六百四十六丈,内边墙底阔一丈,顶阔六尺,实台高一丈二尺,垛墙三尺,共高一丈五尺,崖榨高三丈,阔二丈。……万历二年修完。”

img55

压榨墙(2008年拍摄)

六、壕沟墙

北长城下古城以东一段约40里,因属盐碱沼泽地,不便筑墙,开壕沟一道(也称边壕),口宽三丈,底宽二丈,深至见水,两岸筑有约五尺高的堤堰。凿于隆庆、万历间。《肃镇华夷志》载:“下古城迤东自靖虏墩起,苦水界牌止,边壕长五千八百二十丈,俱口阔三丈,深至见水为止,底阔一丈,两岸筑土堰各一道,底阔四尺,顶阔一尺五寸,高五尺。”

img56

壕沟墙(2008年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