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格“上层建筑”的缺陷

人格“上层建筑”的缺陷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对于低下的、病态的不良人格来说,不仅需要层次低下、同时在“上层建筑”中存在种种缺陷。人格“上层建筑”的缺陷在罪犯中也具有普遍性,它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在人格的“上层建筑”中,兴趣是一个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人格要素,它对于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人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兴趣,对人格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格“上层建筑”的缺陷_人格改造论(增补本)

(五)人格“上层建筑”的缺陷

人格形态和社会形态有很大的相似性。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对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来说,不仅经济基础贫弱,而且上层建筑薄弱、荒芜;对于健康、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而说,不仅具有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而且具有健康、繁荣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教育的发达、文化艺术和哲学的欣欣向荣等。人格也是如此:本能和需要构成人格发展的原动力,它们是人格的“经济基础”,而兴趣、信念、信仰、世界观(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文化动力要素则构成人格的“上层建筑”(82)。对于健康、发展的人格来说,不仅具有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高级需要的形成),而且具有“繁荣的上层建筑”,它包括广泛的兴趣、坚定的信念、真诚的信仰、丰富而正确的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对于低下的、病态的不良人格来说,不仅需要层次低下、同时在“上层建筑”中存在种种缺陷。人格“上层建筑”的缺陷在罪犯中也具有普遍性,它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兴趣品质低下。所谓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83)在人格的“上层建筑”中,兴趣是一个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人格要素,它对于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人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兴趣,对人格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品质低下是罪犯中普遍存在的人格缺陷。所谓兴趣品质低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兴趣的贫乏,另一方面是指兴趣的物质化、庸俗化、低级和病态。我将在后面专门探讨兴趣问题。

第二,信念错误和贫乏。所谓信念,是指个体坚定地相信某种理论、原理、观念、知识、见解、生活准则或事业的正确性,并以此来支配和激励自己的行为。例如,有人对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深信不疑,并以这一信念激励自己勤奋学习;有人对“金钱万能”深信不疑,产生了追逐金钱的动力和行为。所以信念首先是一种认识,但信念又是一种情感和意志,因为任何信念的确立总是伴随着主体的情感和情绪体验的,而且,信念与行为直接相关,由信念转化为行为需要意志的支持。我们可以把信念看作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动机。因为它一旦形成,就使个体在行为上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和目标,明确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千差万别,其中一个深刻的原因在于信念的差异。人格的缺陷必然体现于信念的缺陷。我们在罪犯那里,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信念的缺陷。

罪犯的信念缺陷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他们常常抱有错误的信念。信念存在着正确与错误、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正确的、科学的信念支配良好的、正确的行为,错误的、不科学的信念则支配不良的、错误的行为。许多罪犯之所以产生犯罪行为,与他们接受和坚持某些错误信念相关。据我们对狱内罪犯的调查,诸如“人都是自私的”、“老实人吃亏”、“有钱就有一切”、“人生在世,要及时享乐”之类观念,为许多罪犯深信不疑,成为他们的信念。而这类错误的信念最终导致了他们自私的、不老实的、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目的的犯罪行为(84)。其次,罪犯的信念缺陷还表现在信念的贫乏。信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不仅是个体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下,并经过自身长期的社会实践才形成的,而且与个体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密切相关。由于科学文化知识低下,许多罪犯是处于信念贫乏的状态中,他们对许多社会和人生问题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信念。他们的行为由于缺乏信念的指导和约束,往往是盲目的。缺乏正确信念的人容易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中随波逐流,盲目地踏上犯罪道路。信念贫乏和信念错误是互相联系的,信念贫乏的人特别容易接受错误信念,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

第三,信仰虚无。信仰与信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仰是一种信念,但不是一般的、普通的信念,“只有关于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信念才能够成为信仰。历来正式为人们所信仰的东西,如宗教的神、大自然的造化、命运,或社会的思想体系、学说及其代表人物,或其他具有无上人格力量的化身,如科学、知识、财产、权力等,无不是同一定时代的人们的根本利益、人的命运、社会前途有关的事物”。(85)可见,一般的、普通的事物是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的,只有极其重大的、具有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事物才能成为信仰对象,如某一极有影响的人物或理论,宗教等;而且,信仰对人的意志和情感所产生的极大的激发力量也是一般的信念所不可比拟的。具有真正信仰的人对信仰对象不仅深信不疑,而且怀着极度的崇拜情感,许多有真正信仰的人不惜为自己的信仰赴汤蹈火。可见,信仰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境界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具有极大的情感鼓舞力量和意志控制力量,是人格中高层次的动力要素,对于人格的发展是持久而深刻的推动力。密尔认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和九十九个仅仅有利益的人是同等的社会力量。”(86)罗曼·罗兰认为:“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87)可见,信仰是何等重要的人生精神支柱。信仰的虚无不能不说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空白,是人格的深刻缺陷。无庸讳言,信仰本身也存在正确与谬误、科学与不科学、纯正与纷杂的区别。但是,从人类精神史的总体上看,有信仰的人,其精神境界、其人格发展水平总是高于无信仰的人。这里的原因何在呢?,就在于信仰乃是人类摆脱兽性、走向光明的主要标志之一。人类文明毫无例外地是以原始宗教信仰为滥觞的。经过数千年文明发展,信仰已同人性密不可分。恩格斯指出:“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88)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看,对于人来说,即使是简单的、不科学的信仰也比毫无信仰为好。在论及国民素质时,有的学者这样说:“有人把修庙敬神、宗教活动看作是精神生活贫乏的表现,我却认为,撇开科学、愚昧不说,这至少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毕竟不同于那种什么都不信仰、什么精神追求都没有的‘精神生活无欲状’。”(89)我很赞同从精神追求的角度看信仰问题。我认为,对于人格的精神层次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信仰;然后才是有什么信仰。信仰空虚的人,人格的精神层次必然低下,因为他们只关注物质利益而无精神寄托,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灵魂净化,除了金钱、权力,他们不敬畏什么,也不崇拜什么,只顾满足强烈的利己之心。这样,这容易为了性欲和物欲而犯罪。而有真诚信仰的人,由于精神世界被信仰的支柱所撑起,就不容易为物质利益而犯罪。具有真正科学信仰的人自不必说了,他们构成社会的精华部分。而具有真诚宗教信仰的人,也是远离犯罪的。因为“宗教作为法律、道德的辅助手段,具有社会控制作用。宗教积极劝人向善,宣传因果联系,善恶必报,因而它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人们对疾病、失败、贫困等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少以消除人们在险途逆境中的迷误和恐惧,有助于心理平衡,保持情绪宁静。另外,宗教还有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90)许多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缺乏对贫困、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缺乏保持情绪安宁的能力。因此我们不难看到,由宗教信仰所强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对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91)

第四,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缺陷。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并由这些根本的看法组成了信念的体系。所以,世界观是由已成系统的信念和信仰构成的,它在人格的“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世界观借助于信念和信仰,对人的行为具有最高的调节作用,最终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和生活道路。因此,世界观的缺陷是最深刻的人格缺陷之一。世界观的缺陷来源于信念的错误和贫乏。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世界观的错误。当错误的信念形成体系以后,就成为错误的世界观;另一方面是指世界观贫乏,因为世界观既然是成为系统的信念,那么,它本身就是由知识和理论组成的,而缺乏知识和理论的人必然难以形成系统的信念。信念贫乏的人也必然是世界观贫乏的人,即他们对世界缺乏思考,缺乏根本的看法。在罪犯中,世界观缺陷与信念的错误与贫乏一样,是普遍存在的人格缺陷。由世界观缺陷而导致犯罪,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世界观缺陷中,包含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缺陷。我将在下面专门探讨世界观问题。

第五,理想的虚无或模糊。所谓理想,简而言之,是指个体或群体的人生奋斗目标。在人格的“上层建筑”中,理想这一人格要素与信念、信仰、世界观诸多要素密切相关,它是一切文化性动力要素发展的最终成果。李德顺博士认为:“理想产生于信念,但不同于信念。……对于信念中所提供的具体价值选择来说,理想都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在最高层次上的综合、整合、升华,是使它们从属于一种信仰的目的和意志。”“理想的内容指向取决于信仰,但是理想也不同于信仰。人们信仰什么,决定人们按照什么方向和原则形成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信仰的水平上。它还意味着把信仰的对象同现实的条件及其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同自己的生活道路及其未来成果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具体的、具有现实感的形象体系。这也就是说,在理想中,包含了信仰和为信仰所联系的具体社会图景的统一。因此,理想是信仰对象的未来形象,是具体现实化了的信仰。它比信仰更具有丰富而具体、确定而完整的实际内容,它也比信仰更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和情感、意志的感召力。”(92)这里对理想与信念、特别是与信仰关系分析是很清晰的。可以说,理想是信仰的具体化、形象化、现实化和行为化。但是,这里所说的理想,指具有重大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想。在这个意义上,一般的、普通的生活目标似乎不能称之为理想的,只有远大的、或崇高的与个体或群体的根本生活利益、命运和前途密切相关的人生目标才能称之为理想。因为只有极其重大的、具有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事物才能成为信仰对象,而理想的内容指向取决于信仰,因此,理想也必然是重大的,具有极高或最高价值。然而,理想这个概念又是很模糊的,人们通常所说的许多理想,似乎与信仰并没有什么关系,例如,许多人希望有一技之长,找到称心如意的职业。这是不是理想呢?不少学者是将此列入理想范围之内的(93)。然而,这类理想并不一定以信仰为基础,只是一种并不遥远的生活目标而已。因此,我认为可以把理想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由信仰所决定的理想,这是指远大的、或崇高的理想,一般来说与社会利益和前途密切相关;另一类则并不一定与信仰相关的理想,如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这类普通理想一般与个体的利益和前途密切相关。人类的理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各类理想具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越是与社会的利益与前途相关的理想则越远大,越崇高。

但无论是远大理想或是普通理想,都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动力要素。由于理想的存在,人生就有向往,就有追求,就有前途,就有希望。因此,理想是一种具有持久的、稳定而强大的激发力量的动机,它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正是在个体追求理想的奋斗过程中,人格得到了发展和成熟。理想的水平和层次越高,人格的发展越充分,越完全。而缺乏理想或理想模糊的人,在其人格中就缺乏这样一种持久的、稳定而强大的人格动力,也必然缺乏奋斗精神。而缺乏奋斗精神的人格必然是发育迟缓的、萎缩的、甚至是退化的。因此,我们把理想虚无或理想模糊看作是一个深刻的人格缺陷。所谓理想虚无或理想模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或者,虽有生活目标,却是非常肤浅和狭隘,仅仅局限于为私的理想水平上。对于大多数罪犯来说,理想水平是很低的,在总体上处于理想虚无和模糊的状态中,即使有理想,也是低层次、低水平的理想。理想的缺陷与犯罪也具有内在的联系。这是因为,当理想缺乏或理想模糊时,不仅人格因缺乏进取和奋斗精神的激发而变得萎缩和退化,而且,个体会因为缺乏人生目标而变得短视狭隘,急功近利,寅吃卯粮、贪图享受、及时行乐、醉死梦生。诸如此类的心态和行为与犯罪具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在狱内的调查中看到,对于不少犯罪人来说,是根本不考虑将来和前途的,他们抱着“抓到了是你的,抓不到是我的”这一赌徒信念去冒险和犯罪。一旦犯罪成功,他们就大肆挥霍一空,然后继续犯罪。对于他们来说,及时行乐似乎就是一切了。(94)如果深入解剖一下这类罪犯的人格世界不难看到:缺乏理想这一人格要素,会导致多大的人格萎缩,退化和病变状态。因为理想作为人生的目标,对个体来说不仅是激励,而且是引导和制约,如果这种内在的激励,引导和制约力量不存在,人格只能萎缩和退化了。

综上所述,兴趣品质低下、信念错误和贫乏、信仰虚无、世界观的错误和贫乏以及理想的虚无和模糊这几方面构成了人格“上层建筑”的缺陷。由于兴趣、信念、信仰、世界观和理想诸人格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因此,这几方面的人格缺陷其实构成一种人格的整体缺陷,例如,信念的错误必然导致世界观的错误,信仰的虚无,必然导致理想的虚无等。那么,这种人格的整体缺陷是什么呢?其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和灵魂的缺陷。我们知道,人格是灵与肉的统一体,人格的精神世界主要是依靠兴趣、信念、信仰、世界观和理想得到支撑、得到丰富、得到发展的。当这些文化性动力要素虚无、萎缩或退化时,人格的精神世界也必然沙漠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