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类特征

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类特征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形态是极其丰富的,无法用一种确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概括,但从我们已有的相关实践看,这些活动有其自身的类特征。乡土课程教学活动有其特殊的组织形式——“大课堂”。乡土课程教学主要改变了“教学内容”这一要素。在基础型课程空间中,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以学科形态呈现的,而乡土课程内容通常较难进行学科归位,呈现跨学科、综合性的特征;三是实现了抽象的书本世界与感性的乡土社会生活世界的沟通。

三、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类特征

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形态是极其丰富的,无法用一种确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概括,但从我们已有的相关实践看,这些活动有其自身的类特征。

(一)关注乡土的教学目标

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变革首先在于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一是在三维目标编制上,特别强调对“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关注;二是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功能目标。如崇明的“灶花”就是一种很优美的民间艺术,但如今的崇明孩子,已经较少看到“灶”,看到“灶花”的更少。有的学校利用崇明“灶花”专题博物馆,开展看灶花、描灶花、创灶花、赛灶花系列活动,开展灶花历史与种类的研究活动,开展灶花与作文的联动活动,学生觉得有兴趣、学得亲切。他们不仅学习了灶花,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传承与创新了灶花文化

(二)走进乡土的组织形式

乡土课程教学活动有其特殊的组织形式——“大课堂”。这里的“大课堂”,其内涵是指教室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根据我们的实践,其外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校外体验活动为主体,而活动的准备与总结在校内。如绿华镇生态科普基地活动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园内完成。主要活动内容有:把《崇明绿华镇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循环使用的教材)发给每个学生,通过教师介绍,使学生先行了解基地的主要资源概貌;然后提供“江边滩涂生态”“西沙湿地生态修复”等六个活动专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形成不同的探究活动小组;再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每个方案的大致内容与要求,组内进行观察研究的任务与角色分工,作好活动前的充分准备。第二阶段在基地中进行。主要有两类活动:一类是按照教材上的活动方案,完成学习单;另一类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生成研究性学习的新课题。第三阶段在校园内进行。主要是把探究学习的初步结果在班内进行交流研讨,并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学会把学习体会与成果准确、规范地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二是以课堂学习为主体,但学习的准备在课堂外,如先作社会调查,并把调查结果作为学习内容等;也可以把课堂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向课外作延伸性实践活动,即实现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性实践活动的一体化。三是利用各种媒体,把社会生活、生产活动搬到课堂中,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会实践活动场地有限、路途较远、耗时太多、季节气候等因素无法实地体验的问题,实现跨时空的校园学习与社会生活的一体化。

(三)来自乡土的教学内容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基质性要素。乡土课程教学主要改变了“教学内容”这一要素。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了乡土课程资源,不仅让学生了解家乡,而且使学生对此产生比较强的亲切感;二是乡土课程内容通常是以跨学科的综合形态呈现。在基础型课程空间中,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以学科形态呈现的,而乡土课程内容通常较难进行学科归位,呈现跨学科、综合性的特征;三是实现了抽象的书本世界与感性的乡土社会生活世界的沟通。如在学习生命科学中有关生物入侵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对崇明岛上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东滩湿地的“互花米草”等入侵生物的生存环境作了实地观察,参与了消灭“一枝黄花”的活动,并调查了崇明人民对防止、消灭这些入侵生物所作的大量努力及其不太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对生物入侵现象与原理有了丰富的感性支撑,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崇明金瓜”品种繁多,在学习杂交育种后,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对果型大、种植密度小的“长蔓金瓜”与果型小、种植密度大的“短蔓金瓜”进行杂交育种实验活动,准备筛选出果型大、产量高的“中蔓金瓜”品种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杂种育种的具体技术与方法,而且习得了土壤、农药、气候等多学科的知识。

(四)在乡土中研究的学习方式

乡土课程资源就存在于学生可以触摸到的身边社会的真实情境中,这也是在提倡学习方式变革的今天,乡土课程教学偏爱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县有一个化学老师,为了形象地教授酸雨的危害性,根据一般酸雨的含酸量,在实验室中配制了人工“酸雨”,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到青菜田地作了对比实验。但结果却大煞风景:被喷酸雨的青菜不仅没有变黄萎蔫,反而长得更鲜灵挺拔。这位教师抓住了这一意外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了原因,结果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方案。有的学生选择了“酸雨”浓度与量不变,然后对处在不同生长期的青菜进行喷“酸雨”处理,观察不同生长期的青菜对“酸雨”的敏感性;有的学生配制了不同浓度的“酸雨”对同一生长期的青菜进行处理;还有的学生作了对叶喷“酸雨”和对根部浇“酸雨”的处理等许多方案。在乡土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与体验活动中,正是由于学习活动挣脱了课堂教学时空的桎梏,学习方式有了颠覆性的嬗变,即使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甚至是教学设计上的“失误”,也能作为即时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生成与延展,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

此外,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因为需要与社会生活世界不断地沟通而变得更加开放,更具有动态生成的特质;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强调实物、实情的同时,也高度关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社会教育资源原始态的实录记载后,在课堂教学的生动再现;在教学评价上,强调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尤其是对社会性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学习方式的转变度,对家乡情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激发度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