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简介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大学王绍曾主编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由中华书局2000年9月出版,获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一等奖。其中《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根据图书发展的实际情况,只著录一代人的著作。有鉴于此,从1983年开始,王绍曾教授就组织友生,着手编纂《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后被列入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项目。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山东大学王绍曾主编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由中华书局2000年9月出版,获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一等奖。

一、篇章结构

此书共三册。上册经部、史部,下册子部、集部、丛部,第三册索引。经、史、子、集、丛五部之下又分60类,每类之下又分若干属。全书共著录清人著述为《清史稿艺文志》及武作成《补编》所未收者54888部。索引则包括书名索引、著者索引,共十余万条。该书体大思精,为历来补史志目录之冠。

二、学术意义和基本内容

“艺文志”(或名“经籍志”),是封建社会“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反映一代藏书与著作之盛。班固《汉书·艺文志》首创史志目录的新体制,以后踵继者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共七部。其中《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根据图书发展的实际情况,只著录一代人的著作。其他19史原无“艺文志”者,前代学人稽考各代著述,也陆续作了增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史志目录系统,对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史稿·艺文志》是《清史稿》16志之一,虽出自吴士鉴、章钰、朱师辙三位名家之手,但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仅著录了9633部,不足以反映清代学术文化全貌。20世纪50年代初,虽经武作成撰为《补编》,但去其重复,亦仅9000余部,两者相加,尚不足两万部,与清人著作之盛相去仍远。有鉴于此,从1983年开始,王绍曾教授就组织友生,着手编纂《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后被列入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项目。到1993年完成时,王先生已83岁高龄。10余年间,王先生和全体参编者艰苦创业,特别是杜泽逊、刘心明、王承略三人朝夕相处,倾力相助,终于完成了这部学术巨著,以规模之大、考据之精、体例之善、意义之深,成为补史志目录的殿军之作,确实是清代学术文化及目录学研究的一大收获。

三、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

(1)清代著述首次大规模的系统清理。此书收录了《艺文志》及武作成《补编》之外的、有版本依据的清人著作54888部,375710卷。这一组空前庞大的数字,使清代学术的繁荣得以重现,对我们了解、整理清代文献,研究清代学术,以及重编《清史艺文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胡道静先生盛赞此书为“有清一代文献括存之大业”。

(2)开史志目录著录版本之先河。历来史志目录均只记书名、卷数、撰人,统不著录版本。此书根据学术发展的要求,一一著录各书版本,并加注书目来源或藏所,大大增加了书目的信息量和可靠度。

(3)分类体系方面勇于革新。①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外,遵《书目答问》例,设“丛书部”。②在史部设“专史类”,收录新体史书,如《中国史要》、《万国通史》等。③在子部设“新学类”,以收录道光以后翻译的西方声光化电及哲学、社会科学之书。④除在子部设“小说家类”以收录传统体裁的笔记小说外,复仿《西谛书目》例,于集部另立“小说类”,专收话本、通俗小说、翻译小说。并将集部原有“词曲类”,分为“词类”、“曲类”,另于“曲类”后增设“弹词鼓词类”、“宝卷类”。⑤在四部多个类目下,设“辑佚之属”和“域外之属”,收录清代辑佚诸大家之作及有关海外的著述。

(4)著录项目方面考辨精审。此书著录之书,除出自目验外,主要依据现有书目,各书目著录同一种书的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对该书归类的处理,彼此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若不能在编目时去伪存真,就会以讹传讹,贻误后人。因此,编者对这些项目的著录,十分谨慎小心,除了尽量见到原书外,还要查阅大量的工具书。书中取舍精当之处比比皆是。这些严密的考证,都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