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培养人才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改进,目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班级授课盛行了一百多年,至今仍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使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和新颖性,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培养人才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改进,目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1.班级授课制

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和相对固定的教学地点(课堂),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5世纪末,经过17世纪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初步形成。自19世纪中叶开始,班级授课制为欧洲各国学校所广泛采用。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到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班级授课制便在我国学校广泛普及。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第一,以“班”为教学单位,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在班集体中同步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一个班级的学生一般属于同一个学年,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

第二,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课时里开展教学。每门课程每周有预定的课时数,一般根据国家规定的课时标准确定。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教学安排,每节课40~50分钟,课与课之间设有休息时间。

第三,以“课”为活动单位,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一般每节课用于教授某一特定的学科课程。每门学科一般都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规定各学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

班级授课盛行了一百多年,至今仍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势,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起主要作用。具体表现为:(1)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加快教育普及的程度;(2)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使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和新颖性,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校内分组制和班内分组制。

19世纪末,西方现代教育针对班级教学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提出了以班级授课为基础的能力分组。能力分组是把同一年级或班级的学生按学习能力大小或学习成绩高低分成几个班或组,以不同的学习进度学习同一课程,有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两种形式。20世纪20年代的我国和苏联学校教学进行过分组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部分学校也采用分组教学:一种是在新生入校时实行按考试分班;另一种是对已经学习一定年限的平行班的学生重新按现时的考试成绩分班或分组。

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1)有利于因材施教。(2)有利于“英才教育”。(3)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但分组教学也存在不足:(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在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3)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由于分组教学的以上缺点,导致它的优势很难体现出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

3.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长辈把生产经验和道德规范传授给下一代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人类知识传播活动的逐渐复杂,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开始出现,从教几个学生发展到教十几个学生,同时教师又给每个学生个别地上课。

个别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真正意义上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分组教学的教学效率较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学组织形式是随着社会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实施和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种教学形式是万能的,不应该简单否定任何一种曾经流行过的教学组织形式。应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和作用,综合加以利用。例如,现代美国学校出现的特朗普制,就是一种综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成才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之后由15~20人组成小班,研究讨论大班上课的教材。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是: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比较适用于大学。

二、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

1.备课

备课这个环节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撰写,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教科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2)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3)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备课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内容,具体可见下表7-1:[1]

表7-1 备课的类型和内容

img2

2.上课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一般以备课时设计的方案为准,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要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还要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3.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是组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每次讲完课后,要及时对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清晰等方面进行总结,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还要学会善于从接触学生和批改作业中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出可以总结为经验和教训的地方,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二)实验课的教学

一般是由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和实验课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

1.实验课的准备

包括:研究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并准备讲义;检查实验室有关设备和各项实验器材的准备情况;准备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注意事项;给学生布置要预习的实验内容;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等。

2.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

实验开始前,教师首先要检查一下学生预习的情况,并作简要讲解,交代注意事项,还要对使用仪器、设备及用品是否完好作进一步的检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可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还要控制好课堂的气氛,使实验进行得井然有序,以提高实验课的效率,降低因操作错误或干扰因素中断实验的可能性。

3.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实验报告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实验名称;(2)学生简况;(3)实验目的、要求;(4)实验原理;(5)实验方法、步骤和条件;(6)实验的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7)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8)结论;(9)参考文献。实验报告要求做到:书写认真,字迹工整,文字通顺,数据真实,图表清楚,全面分析。

4.实验课的总结

实验课结束后,师生要一起总结。主要是讨论和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了要求,由教师解答并纠正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此外,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做完实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收拾好实验器具,经检查合格才准许离开实验室。

(三)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如下目的:

(1)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2)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对于理工科来说,还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2.毕业论文的一般过程与要求

(1)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学生收集并阅读本专业内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书刊、文献资料,并写出一定字数的文献综述,作为文献查阅阶段的总结。

(2)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学生独立拟定出完成设计任务的具体方案,并以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确定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

(3)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后,要按统一的规格写出设计说明书或论文。

(5)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审查、期中检查和毕业论文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初期审查一般在学生完成资料查阅、文献综述和课题报告之后进行;期中检查一般安排在第9~10周左右,主要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展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交由指导教师签字,在答辩前,应由教研室组织人员进行最后的审查、评阅。

(6)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经指导教师签字后,可以参加毕业答辩。答辩时学生首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自己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约为20分钟。然后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条件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

(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来选择,也可以同导师或教研室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或者接受社会的委托,就某些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选题确定后,要根据课题确定论文的题目。

(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从文献和资料中进一步了解在此问题上前人研究的程度,最新发现和当前研究的重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可以选取已经证实的事实、例证等具体材料,作为论文的论据。

(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学生首先必须根据论文的需要决定取舍,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把所选的材料互相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确定论点和论据,并在此基础上谋篇布局,形成提纲,以论文的论点为中心,全面设计,勾勒出论文的框架和蓝图。

(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按照已确定提纲的思路,用观点统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长短适度,语言要通俗易懂,并正确地引用文献、资料。初稿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虚心听取导师、有关专家和同行的意见,逐步完善,最后定稿。

(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定稿后,要送交答辩委员会,并通过公开答辩会进行答辩。

4.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在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全面负责。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撰写论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

(2)科学性原则。要教育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科学地使用材料,科学地建立论文的逻辑结构。

(3)因材施教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差异,给予个别辅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