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挂靠在此研究院,俄中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挂靠在俄国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西夏学研究院前身为1991年成立的宁夏大学西夏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西夏学研究中心,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教育部批复更名为西夏学研究院。2001—2010年间,在教育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和研究院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此院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完成了《中国藏西夏文献》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我国西夏学研究的重镇。

此院现有教专职研究人员12人,兼职研究人员11人,教学科研以及文献资料管理人员4名。在专职研究人员中,研究员(教授)4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进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者1人。获得博士学位者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人选2人。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专门人才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前,我国西夏学研究主要是个体研究或三两人课题组研究,尚未形成多学科学术团队攻关。建立此基地后,按照教育部基地建设要求,逐步凝练出西夏历史文化、西夏语言与文字、西夏与黑水城文献、西夏文献数字化、西夏文化产业开发等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学科方向,按照“带(承担)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出基地”的运行机制,整合校内外、区内外分散的科研人员力量,联合攻关,推动了科研组织形式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固定走向流动,为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创造了条件。

2.组织重大研项目,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

十年来,以此院为平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社科(自然)基金项目17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含高校古委会项目)28项。学科带头人杜建录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另外,杜建录院长还主持3项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分别是财政部与教育部组织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学科研究平台建设项目“西夏文化数字化平台”,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项目“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回族史西夏史”,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项目“西夏文化研究”,项目总经费1200万元。

此院十年来公开出版学术著作27部,发表论文216篇。部分成果代表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水平,其中大型文献丛书《中国藏西夏文献》(全20册)、《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全10册)相继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西夏经济史”被选为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用书,“西夏文正字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3.带动学位点和重点学科全面发展

此基地建设为学位点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于2003年获批中国古代史硕士点,2006年获批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点,2009年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年来,此院积极推行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等方式,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以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生论坛”为主要平台,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制度。

此基地建设还带动了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由此院牵头建设的有“中国少数民族史”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民族史学理论与回族史西夏史”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门史”自治区重点学科。

4.搭建中俄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此院积极响应国家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以建立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为契机,和俄国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合作研究机构。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挂靠在此研究院,俄中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挂靠在俄国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联合研究所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方面的合作正全面展开。此院先后组织召开了黑水城文献出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西夏与敦煌学术研讨会、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等西夏学学科重要的学术会议,专职研究人员在国外著名大学或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18人次,扩大了西夏学的影响。

此院资料室藏有专业书籍3万余册。随着西夏文献数据库、西夏历史文化数字化博物馆、西夏学论著数据库的建设,资料室将成为海内外西夏文献资料收集最齐全的图书情报资料中心。此基地主办的大型学术年刊《西夏学》已出版至第6期,刊载专业论文近200篇,是西夏学学术成果重要的发布平台。西夏学网站及时提供有关重大学术活动、研究成果、学术动态等信息,强化其学术功能,实现基地网站从工作网站向学术网站的转变。

5.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此院不仅重视自身的学术积淀,还注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有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西夏文化科普教育中心,组织研究人员积极从西夏文化科普教育、西夏文化遗存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研究,编写西夏文化通俗读本《说西夏》;积极参与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以及相关企业西夏文化产业项目论证,和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联合完成《宁夏贺兰山东麓文化带发展战略规划》,和西夏影视城联合成立西夏文化产业研发中心,在西夏博物馆、宁夏博物馆、贺兰山岩画、陕西统万城遗址、甘肃武威博物馆等地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国藏西夏文献》(20卷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成果,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古籍整理编译中心、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等二十几个文博与学术单位整理编纂,史金波、陈育宁任主编,杜建录任常务副主编。此书对中国藏一万余件西夏文献进行考释、定名、翻译、核校,详细介绍每件文献的名称、版本、形制、尺寸和特点,从而使文献整理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成果2007年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10卷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是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专家共同整理完成的一项重大学术工程,陈育宁任编委会主任,塔拉、杜建录、高国祥任主编。此书共收录原始文献4000多件,分10卷65类,彩色写真印刷,公布文献与原始文物一致无二,同时,对每件文献的名称、版本、形制、尺寸和特点逐一介绍。本成果2010年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十二五”建设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

“十二五”期间,通过创新学科、创新研究、创新方法,建立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针对西夏研究前沿问题,组织创新性研究项目,产出创新性成果,促进西夏学深入发展,将此院建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知名的学术机构。

针对这一目标,将采取如下举措:

(1)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水平,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西夏文献和文献数字化领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以及“黑水城社会文献研究”、“西夏文献数据库”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整个学科发展。

(2)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在建设人才高地过程中,牢固树立“国家队”意识,破除地区壁垒、学科壁垒,打开国门,扩大国际交流。要将面向世界作为西夏学研究院未来内涵提升的战略支点,特别要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国际合作项目为抓手,以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力争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学术对话交流,在西夏学研究领域获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3)拓宽经费渠道,提高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利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努力争取各级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经费投入,争取企业联合体单位赞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自主性研究基金,使驻院研究的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同时,要更加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投入,既要为研究者提供事业舞台,也要注意物质鼓励,充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使研究者的科研积极性真正高涨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