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习惯,有恒为贵

培养习惯,有恒为贵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魏书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在重要的地位,班上学生的习惯养成了,作为班主任,管理起来十分轻松,自然也是可以可以让自己占“便宜”的事情。魏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细节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切实可行,毫不空洞。魏书生抓班级成绩,就是从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开始的。

“我个人认为好的习惯是可以让自己占‘便宜’的事。”魏书生说,万事万物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利必有一弊。走出阴影肯定有阳光,手心翻过来是手背,在“阴面”多付出一点力气,到“阳面”自然就得到多一点。“比如我每次都是站着讲课,这也是好的习惯。表面上看是比坐着讲课多付出了力气,但久而久之我的‘站功’就练出来了。站着讲课,其实不是在消耗体力,更多的是在增强体力,锻炼身体,这样就自己得到利了。”

在班级管理中,魏书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在重要的地位,班上学生的习惯养成了,作为班主任,管理起来十分轻松,自然也是可以可以让自己占“便宜”的事情。

(一)养成道德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命运。魏书生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确实养成教育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了“五个一分钟分钟”:每天做一分钟家务;每天写一分钟日记;每天挺胸抬头大踏步一分钟;每天唱一分钟军歌或校歌;一分钟记忆力或注意力比赛。这些要求看起来很简单,学生都可以做到,但是要坚持下去,学生得到的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了。

就拿一分钟的家务来说,现在学生大多是的独生子女,很多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生活在幸福之中,不管大事小事,都是家长包干到底,没做过饭,没洗过衣,没扫过地。他们除了读书,什么都不用干,可是很多学生学业没有成就,为数不少的学生觉得是为家长而读书,学习缺乏内动力,甚至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动辄还拿不读书不上学来威胁家长。孩子能做做家务,学会帮家人分担责任,他才会明白父母为他付出的心血,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一个知道父母亲生活不易的小孩,一个懂得体恤家人的小孩,如果在家都能承担责任,他也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那在学校也绝不会是一个问题学生。魏书生让孩子做一分钟的家务,不是这一分钟的家务家长没时间去做,而是要培养孩子这份心,这是爱父母的表现,如果一分钟的家务都不愿意做,那爱祖国、爱人民,都是空中楼阁。一分钟时间不长,但要天天、月月、年年坚持去做,要形成习惯,这需要很强的毅力。

魏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细节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切实可行,毫不空洞。除了每天一分钟家务,还要求学生每天一分钟日记,日记提高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培养的不仅仅是观察能力,他能每日一省,必定会反省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无形中也是一种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每天挺胸抬头大踏步一分钟,让学生身体挺拔起来,精神振作起来。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下,身心健康,学习效率高,另外还能通过集体的力量感染激发彼此的斗志;每天唱军歌校歌一分钟,让学生生活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自己去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它的意义已超出歌声本身,所起的作用是持久有效的;每天一分钟记忆力注意力的比赛,重在培养注意力,同时,记忆力也得到锻炼提高,除此以外,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分钟的珍贵。

魏书生的“五个一分钟”,看起来简简单单,他关注学生的细节,注意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劳动的习惯、观察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他要学生做的远远比这些事情的本身有意义,好习惯养成了,能力也提高了。

魏书生从丰富的教改实践经验出发,对德育习惯养成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困难程度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学生明白了,也会说了,提高了道德认识,这不是一种难事。组织学生进行一两次道德行为的训练,也比较容易做到。但德育不同于智育、体育之处,在于受复杂环境影响过大,反复过大。学习成绩提高到一个高度之后,一般不容易有较大反复。德育则不然,一名看来积极上进的学生,环境一变化,则可能消极落后。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靠在道德认识支配下,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这样,魏书生就把由于社会浮躁气氛造成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顺序倒错的弊端了纠正了过来,按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最佳时期”中对他们首先进行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请注意,是养成教育,而不是知识传授。这样,在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中,就将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顺序倒错这两个弊端都纠正过来了。这是魏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够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重要条件,他在育人过程中可能就难于卓有成效地增强道德意识、训练道德行为、培养道德习惯、养成道德品质了。

(二)养成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魏书生之所以所教的学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是因为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的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的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地运转起来了。”

魏书生要求学生在学习上的习惯,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这样要求过,所不同的是,一般老师只是从行为上要求,而魏书生是从习惯上要求,持之以恒的行为方能形成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魏书生培养学生的习惯是从如下行为着手的:

(1)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合理制订学习计划,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相反,没有学习计划的学生,学什么算什么,学多少算多少,没有目标,让人家推着走,有的甚至看到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事实证明,盲目地学习,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成绩往往是费力不讨好。魏书生抓班级成绩,就是从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开始的。

(2)预习的习惯。魏书生认为,老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能力增长的快乐。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听讲。

(3)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老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作为老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另一方面,一个班好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口味,就某一课而言,只有一个老师,再强的老师都不可满足所有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让学生去适应老师。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有人说,班级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时代能适应班级,以后就能适应社会,学生时代能适应老师,工作后就能适应领导;学生时代能适应同学,以后就能适应同事。这话是有道理的。魏书生从班级的整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不能不说高人一筹。

(4)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习惯。平庸的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要想“扫天下”,首先得从“扫一屋”做起。在平时的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做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基础差的学生同样去做,优秀的学生要上北大清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高难度的题做不起,就练习一些中档题,甚至更基础的题。人生最可怕的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能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的学生永不言败。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开始,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努力。

(5)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完的弊端,除了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以外,也要让学生学会给自己留作业,在平时的作业中、尖子生早就把老师的作业做完了,在一边没事干。而后进生还在冥思苦想的做不完,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

(6)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还是错了,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那么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呢?凡是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人往往比别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机会。所以魏书生要求学生人手一本错题集。

除此之外,魏书生还培养学生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记忆的习惯、演讲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写作的习惯。魏书生不愧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带领着一大批的师生把育人目标和扎实培养良好习惯结合起来,坚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浸染学生的心灵,用民主科学的管理艺术激励全体学生用“新我”“战胜”“旧我”,用“道德长跑”和“体育长跑”成就学生良好的品质。

(三)改变差生习惯

所谓差生,大多数是习惯差造成的,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首先的改变差生的习惯。魏书生深知这个道理。改变后进生的一次行为很简单,要改变后进生的习惯却很难,所以,魏书生提出了“上进于反复之间”的方法。魏书生对后进同学德育习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更多、更曲折、反复性更大的情况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教师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设法采取巧妙地方法来引导后进学生克服这种反复性和曲折性,后进学生道德培养就会陷入更大的反复之中。在这里,重要的是要有冷静的态度、长期的打算,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切忌盲目提出过高要求。

“从昨天的不良习惯中解脱出来,是自我教育的一大难题,这需要坚强的毅力,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制止玩乐要转移兴趣,停止犹豫要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坏习惯的山太大,就不要非一下子推翻不可,这样不但推不翻,还白费力气,增加失败心理,增加山的高度。面对着山,也定出移的计划,不能多移时少移,出发点是移一锹土也比不移强,力争移得快。”

从魏书生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出魏书生转变后进生独到的方法和技巧。

“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管教,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对于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面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不要期望过高,期望过高,既不利于教师树立教育的信心,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改过的信心。”

在这里,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性的高超表现在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他们能够攀上去的台阶,而且对后进生培养优良习惯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上进于反复之间”的过程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对策。这样他就不会对后进生的反复惊慌失措,也不会由于后进生一次两次的进步而盲目乐观,始终冷静地带领他们朝着既定的教育目标前进。

魏书生首先认为,后进生也能上进,但上进的过程充满了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教师不能看到后进学生某日努力学习了,某天遵守纪律了,就以为那是假象,以为是装的。那是真的进步了,即使是装出来的,也是进步了,那就应当表扬他,鼓励他,同时也公开帮他敲响警钟:“你的另一部分消极脑细胞,还可能反攻。”能这样认识后进学生的进步,也就能正确看待后进学生的反复。后进学生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看到他又后退了就灰心,就气馁,而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中事,倒回来了,再想法前进上去就是了,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把握自己的理智于感情,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把后进同学引上上进之路。正是因为魏书生对后进学生往往是“上进于反复之间”的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所以他在处理这类事情时表现了高度的技巧,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么样处理郑朝军同学在上进中出现反复的情况的:郑朝军以前毛病较多,上课管不住自己,自习说话、作业拖拉的事屡屡发生,经过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他自己也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写作业,写日记了,有一次一写就是2 000多字,而且思路清楚,句子通顺,同学们都感到惊奇,有人甚至为他鼓起掌来。老师外出开会期间,郑朝军也能做到上自习不说话,同学们为他高兴,他自己也很高兴,为实现了改变自己的决定而高兴。魏书生也很高兴,但是根据多年的经验,除了高兴以外,他还有另外一种预感:

“我高兴,我也感到连续好了这么些天,该反复了,哪能这么一帆风顺就把多年的懒病根除了呢?倒不是我盼望反复,而是感觉这是规律。这样想,遇到反复便容易想出办法,不至于感到意外。”

……

“后进同学上进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这个道理我觉得不仅要让后进同学懂得,还要让全班同学懂得。这样大家才会珍惜后进同学的每一点进步,才会在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不至于丧失信心,不至于指责埋怨。更重要的,是防止一部分同学以后进同学落后的言行放纵自己的尺度,争取效仿,也滑进后进同学的行列。”

魏书生抓住差生大多数羡慕好同学那种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这一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制订符合实际的、留有余地的计划的同时,也制定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魏书生开始检查的密度大,每天互检一次,教师抽检一次。半个月后,就每周互检一次,教师检查一次。他和差生定的长期的检查制度是每月一次,方法自检、互检、抽检相结合。人与人竞赛,组与组也比完成计划的情况。没完成的除了补上计划练习外,还要受到全组同学的批评。检查的同时进行作业展览,每个人都是观众,每个学生的作业也都是展品。让差生养成积累各科作业、练习和卷纸的习惯。比如魏书生帮后进生制订了每天完成500字一页的语文练习或作业的计划,到年底的时候,每个后进生就必须拿出从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共365页语文练习。谁缺少了,就利用休息时间陪他们一页页的补上。1978年,魏书生教的一个全是淘气的男差生组成的慢班的语文,他们最头痛的是作文,作文时魏书生就讲得细一点,要求松一点。但有一条就是要自己写,当天完成,谁写不完我就陪着他在教室写。这样一来他们也都按时交了。堵死了差生每天、每周、每月拖欠学习任务的后路,他自然就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和保留作业本的习惯。另外差生读课外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抄格言的习惯,定计划做总结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都是这样先从降低知识台阶的高度开始,依靠差生的内部积极因素一点点养成的。

魏书生认为,中差生智力活动的另一个弱点是一推一动,每动必推,不推不动。差生作业本往往第一页比第十页工整得多,数量依月递减,不能像优等生那样有良好的智力活动习惯。要发展中差生智力必须使他们的智力活动成为惯性活动。魏书生为使中差生养成习惯,每项计划,不定则已,定了就坚决执行。小到每一项练习,大到每一项社会活动,都力求形成制度,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各项智力训练计划就变成了中差生习惯性的活动。学生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做起事来,就不再拖拉,也不感到疲乏了。

魏书生在改变后进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创造了“控制三闲”的方法,所谓“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凡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所以,魏书生经常要求学生计算“三闲”的数量。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使学生较明确地将无用有害的言、行、思和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千方百计控制,虽不至于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数量一定要少得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具体控制“三闲”的办法应当有几十种、上百种,每位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魏书生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尽可能多地做实事,明确做什么事,做几件,用多长时间做一件。心情不好时,做喜欢做的、难度小的事。实事做多了,形成较牢固持久的兴奋中心了,“三闲”便不容易侵扰了。就这样,魏书生一步一步改变了后进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了,整个班级的成绩和纪律就有了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