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孩子好习惯

培养孩子好习惯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最后总结出状元家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结果表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影响者占72.8%。他指出,习惯形成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说过如下一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以这样说,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开发,尤其是品德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等,首先是在家庭中得到熏陶和启迪的。因此,教孩子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最起码的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追求孩子上好大学,认为有了高学历,人生之路就畅通无阻,人生美梦得以顺利实现。而我们却认为好习惯比高学历重要得多。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人都比他的学历高,福特觉得没有希望了。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他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了起来,看了看,原来是一张废纸,就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篓。董事长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福特刚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应聘的。”董事长就发出了邀请:“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录用了。”这个让福特感到惊讶的决定,实际上源于他那个不经意的动作。福特应聘业务员的成功,看上去很偶然,但实际上却是必然的。他那下意识的动作是他良好习惯的体现,正是这种良好习惯成就了他的事业。

王极盛教授曾对60多名状元家庭进行了访谈与调查。最后总结出状元家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他对1999年北京理科状元杨颂的母亲宋兰英做了采访。这位母亲说: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杨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日记,哪怕只是写一句话,只要有意义就行。另外,从小培养他自己检查作业、及时改错、主动提问、善于请教的好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王教授还对1560名中学生进行了不良习惯对学习成绩影响的调查。结果表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影响者占72.8%。可见,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3-6岁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可塑性强,好奇、爱模仿,但自控能力差,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较弱。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是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它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二、怎样理解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是说习惯是一种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然地、经常地、反复去做的事。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孩子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就成为他们的需要。他指出,习惯形成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因此,习惯具有简单性、自然性、后天性、可变性和情景性的特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涉及很多方面,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交往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等。生活习惯包括进餐、饮水、睡眠、入厕、盥洗等;学习习惯包括听、说、读、写、观察、思考、提问、回答、兴趣、整理等。

三、案例及原因探究

聪聪是个机灵可爱的孩子,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来园都会笑嘻嘻而响亮地问一声:“老师好”;发现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总是主动上前关好;穿鞋脱衣从来都是自己做;小书包里的文具用品分门别类,井然有序。上小学后表现更加出色,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当上了少先队干部。老师夸她说:聪聪这么优秀,是因为她有好的学习习惯!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是大家熟悉的加加林。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飞船,进舱门时,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加加林的这一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觉得,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他才放心。于是,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相反,北京某外资企业招工,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几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们围住了老板的大办公桌,你翻阅文件,我偷看来信,没一人闲着,甚至有人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随地吐痰。几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结束,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大惑不解:“面试还没有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习惯不好的人。”年轻人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这些生活常识对他们来说无足轻重,家长对不良的习惯更是熟视无睹,好习惯的养成自然就成为一句空话,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有个孩子,名叫帅帅,聪明机灵,活泼可爱,很惹人喜欢。午睡起来,他穿小皮鞋,脚伸进鞋里,站着不动,阿姨提起后鞋帮,让他的脚往下蹬,反复说他听不懂,又示范他也不会。家长说:孩子多时由姥姥、姥爷带,一日生活老人全包了,孩子什么也没有做过。提起穿鞋,姥姥解释说:帅帅一直是坐在椅子上,我替他穿的。难怪,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穿鞋的习惯了。

有这样两副漫画:第一幅画的内容是小孩子和妈妈一起吃饭,妈妈说:“我不喜欢吃鱼肉,只啃鱼刺就行了。”把鱼肉给孩子吃。第二幅画的内容是孩子长大后和妈妈一起吃饭,孩子说“妈妈,你喜欢啃鱼刺,就把鱼刺给你吧。”日久天长,孩子自然就这么认为。哎!妈妈用心良苦,疼爱之心可见一斑,而孩子不孝顺,不知礼。为什么?一句话:家教观念有误区,家教方法不得当。

孩子的呱呱坠地,给全家人带来无比的欢乐,无限的期望。年轻的父母想方设法给孩子充足的营养,千方百计开发智力,丰富知识。然而,更多的家长却认为孩子小,给予无微不至地呵护,无节制地满足,无边际地许诺,无分寸地褒贬,无休止地唠叨,缺乏正确地引导,使得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成为了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逐渐形成任性、专横、执拗、懒惰、吃不得苦、缺乏独立性、学习兴趣淡薄、遇事不动脑筋等不良的习惯。虽然孩子已经入园了,却连穿脱衣服、上厕所、洗手、进餐等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更有一些孩子,养成了睡懒觉、偏食、厌食、不爱洗脸刷牙、乱扔东西、说谎、脾气大、偷拿别人东西等不良习惯。

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有上述不良行为习惯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子观念有误区,教子方法不得当。具体表现为:或是重智育轻德育,以为智力可以代替一切;或是缺乏理智的爱,事事包办,处处顺从,娇惯溺爱,过分保护;或是教育意识淡薄,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过度教育”,即教育态度和方式超过一定的“度”,如强迫威胁、棍棒相加、侮辱责备、讽刺挖苦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大敌。

鲁迅先生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因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手段的话,他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他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至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父母是天然的老师”。作为父母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健全的个性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无用的“才”有意义得多;要把自己的孩子不仅看成是传宗接代的种子,更要认识到他们将来是国家的脊梁,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建设者与保卫者!孩子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从小精心培养,不仅要关心他们身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行为习惯。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环境教育法

环境教育法指创造和利用良好的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进行教育的方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典故,荀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谏言,“孟母三迁”的故事,都深刻说明了环境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孟母的知识总量不可能超过孟子,但孟母教育子女的智慧却超过了世世代代许许多多的父母,孟母能从实践中找到教化孩子的智慧,实在令人感慨!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生活在21世纪的家长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我们为孩子创设的良好家庭环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有乐观高尚的精神情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严而有慈的教养态度,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等,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取得成效。如,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不要沉迷“偷菜”,着迷“挖坑”,沉溺“打麻将”,可以看看书,练练字,做做家务等,干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样,孩子就会专心写作业。这种家庭环境也能起到“不教而教,自正以正”的教育作用。再如,在家里的墙上,可以张贴有关行为习惯方面的生动形象、具有教育意义的彩色画,使孩子从中受到感染、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表扬鼓励法

表扬和鼓励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表现的有效方法,同时要提出进一步要求,使孩子有更上一层楼的目标。教育家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孩子对大人的眼神和动作很敏感,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微微的点头,一句鼓励的话语,他们都会为之兴奋不已,为之信心百倍,并努力做得更好。因此,我们要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表扬中成长,在鼓励中更优秀。如,我们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大拇指最高贵,小拇指最没处使,食指最有用处。假如,你的孩子本来很一般,不怎么优秀,如果你经常把大拇指伸到孩子面前,并不断地对他说:“今天的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棒!”“你真聪明,一会儿功夫就背会两首儿歌了!”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奇迹,你的孩子真的变了,变得十分优秀。相反,你的孩子本来十分优秀,可是你每天用食指指着他的脑袋说:“你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子!笨手笨脚的,啥事也做不好!”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散漫,对什么也没兴趣,因为他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你所期望的目标,还不如破罐子破摔,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甚至会误入歧途。这是多危险的事情啊!

由此可见,表扬鼓励何其珍贵!在孩子面前家长们禁用小拇指和食指,不要吝啬您的大拇指,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进步,适当、适时地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不过,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也要及时的指正、批评。批评是一种否定的“强化”,对改正错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经常不恰当地批评,幼儿不但不爱听,而且还会产生抵触情绪。批评时,可以用摇头、不高兴的态度、否定的口吻、斥责的眼光等表示反对,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并迅速改正。批评时态度要严肃,要使孩子感到羞愧、不安。

(三)树立榜样法

有一天室外活动时,一小男孩搂抱小女孩,并亲了她的脸,老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着老师,说:“我爸爸就是这样亲我妈妈的。”从小男孩的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了。

是啊,懵懂之年的孩子好奇、爱模仿、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使得家庭教育具有更强烈的长期性和针对性。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因此,为人父母者,应以正其身,以身作则,积极倡导真善美的良好形象,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礼貌习惯、文明礼仪、与人交往习惯等,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常言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幼儿施加影响,能使孩子受到深刻的正面教育。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的罗伯特·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只要一有空,就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她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巴雷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母亲的行为深深地教育了巴雷尼,成了他学习的榜样,他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神圣的领奖台。

我国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是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兴趣激励法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即兴趣所在。

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博学多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沈括。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一次,当他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时,不觉眉头一皱,“为什么我们这里的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伙伴上山实地考察。原来,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便来得比山下晚呀。这就是兴趣促使他探索到其中的秘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兴趣,孩子才能愉快地活动,认识能力才能得到深化,行为习惯才能得到巩固。如在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米”中,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积极动脑,探索喇叭通电后的振动现象。整个过程,孩子们的兴趣极其高涨,一边操作,一边和同伴探讨,和老师交流,同时做好记录。老师的每一个提问,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最后经过讨论,总结出实验结果。家长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磁铁”、“水果的沉浮”、“水的三态变化”等等的实验,帮助孩子寻找其中的奥秘,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大胆表述,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五)游戏引导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我们应成为游戏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游戏的种类也很多,体育游戏、语言游戏、听说游戏、表演游戏等,这些都适合在家庭中玩。比如一家人可以玩很多亲子游戏“比一比,谁的手洗得最干净”、听说游戏“听一听,数一数”、“手指游戏”等,从而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清洁、认真倾听等好习惯。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孩子们很容易将不同类型的积木混合一起,有时兴趣浓厚,将其乱扔一地。这时,我们如果通过游戏“积木回家”,让幼儿按其种类或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并放回原处,效果会更好。我们还可以用简要的三言两语进行“点化”,让幼儿意识到放回原处是爱整洁、爱公物、有责任心以及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美德。

(六)家园共育法

每个孩子接受的教育有四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四是自我教育。幼儿教育应是整体的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中的各种资源的协调、有机整合,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最佳的教育成效。

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家长应高度重视孩子行为的养成。曾经有这样一件事:院子里,几个孩子在跳皮筋,因为谁先跳,谁后跳的问题争持不下,吵了起来,其中两个满口脏话,站在一旁的家长不但不阻止,反而在帮腔。真有点让人啼笑皆非。还有的孩子一回到家,就没日没夜地看电视,家长却视而不见,认为孩子小,多看会儿没关系,结果,不但没学到什么知识,孩子的鼻梁上却从小就架上了近视眼镜。比比看,幼儿园里教师要求孩子们与同伴和睦相处、互相谦让、不说脏话,爱护眼睛等,而眼前的事实却与幼儿园教育大相径庭。因此,我们要坚持家园共育,形成一致性的教育原则。

幼儿是处在尚未定型的成长、发展时期,他对社会的规范有的不知,有的知道得很少,甚至知道得很模糊。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对孩子行为的要求要一致,否则,幼儿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来行为上的混乱。家长要经常和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园具体的行为要求、培养目标、近期活动内容,并将其渗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中的各个成员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也要一致,不能爸爸这样说、妈妈那样说,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相信你的话,也使孩子降低了对事情对错的分辨能力。尤其对于生活在由几代人组成的家庭中的孩子,更不能父母严格要求,而祖父母(外祖父母)却袒护迁就;一方主张做“文臣”,一方却要培养“武将”。因此,只有家庭成员有了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有了统一协调的行动,对孩子的要求和态度一致,家庭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七)实践训练法

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了,而且要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毫无疑问,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来自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没有爱心、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我们知道: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脱节。由“知道”到“做到”,这就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千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终将一事无成。为此,我们只要给孩子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要求,认真地进行督促引导,加强训练,创设让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就能把获得的初步的行为认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一贯性的教育方法。即要求孩子的行为习惯,前后各个阶段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更不能“此一时彼一时”,“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也不能忽严忽松;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八)随机教育法

随机教育是指在计划之外的、随客观提供的教育情景而临时进行的教育。所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生活即课堂”。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育内容,都有教育机会,我们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平常小事,善于发现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地进行指导、教育。

例如,每当孩子洗手时,总是出现手洗不干净或拧开水龙头玩水的现象。对此,我们随机给孩子们讲《水龙头哭了》的故事,并教幼儿学说儿歌《小小手》,唱歌曲“巧巧手”,让幼儿知道既要节约用水,又要养成经常洗手的卫生习惯。另外为了约束玩水的幼儿,有意请他们轮流当“小小监督员”,互相检查同伴的洗手情况……就这样,经过多次的随机说理教育和有意的检查,孩子们逐渐养成了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再如,孩子睡觉前,要求他把自己的衣服叠整齐放在床头,鞋子并齐,放在床下;带孩子出去散步,看到地上的影子,问“它为什么会动?为什么有时会变长?有时会变短?”在这种交流活动中,一定要求孩子们耐心倾听、说话完整、不插话等等,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习习惯等。

(九)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幼儿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养成习惯的方法。主要是家长通过讲解、说明、交谈、讨论,让幼儿“知行”统一,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防止盲目行为。

在说服教育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幼儿愿意在集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如:谈话活动“河里的鱼为什么死了”,“我喜欢的玩具”,听故事“小狐狸的变身法”等,通过谈话、动画片等,鼓励幼儿说说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等,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爱惜玩具、和同伴友好相处的好习惯。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因人而异。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惯是人生之基础,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决定未来的是孩子,决定孩子的是父母,民族未来掌握在父母手中,做父母当家长任重道远”。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成才必先成人的观念,把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坚持“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的原则,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发引导,注重实践;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家园合作,持之以恒,共同“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共同培育祖国的花朵,共同成就他们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