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办的公开刊物《社会保障研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社会保障专业杂志,力图将其打造为社会保障领域的权威刊物。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是社会保障学科领域内唯一入选的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2000年批准成立以来,已完成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两轮周期建设,并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

经过建设,此中心在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国社会保障领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学术研究方面,此中心结合国外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凝练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医疗保险研究、社会保障水平与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经过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在这4个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传统的学科范式和社会保障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在政策咨询方面,向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湖南省民政厅和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实际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近百份,大多被采纳和部分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本学科的社会影响。

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包括本科、硕士、MPA、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成的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及主要教学内容研究”,其最终成果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社会保险、公共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在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各种平台,同国内外的高校、学术机构和实际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信息平台和图书资料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已粗具规模。此中心网站正发展成为社会保障研究者的网上家园。创办的公开刊物《社会保障研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社会保障专业杂志,力图将其打造为社会保障领域的权威刊物。中心还组织出版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等丛书,编印了内部刊物《管理研究》,创办了电子期刊,在网站上专门开辟了学术文章专栏、电子刊物专栏等栏目,促进社会保障学界的学术交流。

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经过摸索和建设,现已初步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在办学条件方面,由于得到专项经费的资助,在实验室、信息处理、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已粗具规模,为将来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此中心科研人员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核心,始终瞄准社会经济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咨询、培训工作。共计承担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8项,已完成结题9项,1项正在申请结题;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和其他省部级项目2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科研经费达600余万元。

2.与实际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增强,凸显为实践服务的特色

此中心已成为教育部门和其他实际部门共建的一块园地,成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一个平台。通过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社会保障政策研讨和制定等实践活动,主动承担实际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派遣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等措施,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先后向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提交咨询报告近百份,大多为实际部门所采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并且在全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此中心采取“点面结合”,即承接个人进修与开办高级培训班相结合的方式,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训体系。一年一度举办的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级研讨培训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2002年1月,以本中心为学科点单位的武汉大学社会保障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个社会保障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年初,以社会保障专业为核心的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博士点授权单位,并被批准建立国内首批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同年,社会保障学科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加以建设; 2005年初,又获批建立“985”社会保障研究国家创新基地。

此中心注意学科的交叉,开放式建设,协同发展。积极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系统工程等相结合,在保持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以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复杂问题为导向,形成多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学科建设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部分专家在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多人担任国内学术机构的重要职务,获得国家基金的资助,其中: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评审专家1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人。学术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有4名中青年教师晋升为教授,正逐渐成为中心的中坚力量和优秀人才。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带动了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中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2008年,以社会保障学科为核心的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武汉大学在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带来可喜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推动了全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三、标志性成果

1.《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邓大松等著,海天出版社2000年出版)

此书的理论创新和理论突破主要有:人的需要本质理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社会保障基金的劳动构成理论,社会保障分配属性理论,社会保障产品准公共性理论,社会保障二重性理论,社会保障刚性理论,社会保障软性理论,社会保障发展悖理性理论,社会保障非生产性理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矛盾统一理论,社会保障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社会保障永恒范畴理论,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理论等。此书2001年获中国版协城市出版社工作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社长年会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同年还获广东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本书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及主要教学内容研究》

本成果由邓大松、李珍、张奇林、殷俊、向运华完成。此成果由总报告和5个分报告组成。它建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6门核心课程,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这是国内首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系统研究企业年金的学术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形成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完整体系;第二,明确了涵盖6项具体内容的企业年金计划运行机制;第三,勾勒了中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制度框架;第四,保持了理论研究与制度发展的一致性。此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于2007年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修订版于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类二等奖。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继续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五项标准为指导,进一步突出本基地在社会保障领域形成的学术特色和专业品牌,保持目前基地在国内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不断创新,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学术支撑,打造国际化品牌,使本中心成为国内领先,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

为实现以上目标,此中心将坚持高标准、高水平、严要求和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团队,通过创新性研究,多出学术精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术交流,集中力量建设中心,使之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带动相关学科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在坚持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