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概况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概况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兼职研究人员20人。此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中国文化创新报告》和“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成为此研究中心的学术品牌。同时与《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等联合,创办“文化创新与公共文化政策”相关研究专栏。此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和三峡总公司的研究课题30多项。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2009年4月,在原武汉大学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文化部与武汉大学决定共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2011年4月,在财政部支持下,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文化部命名设立“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以进一步提升与拓展研究基地作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科研平台和思想库、人才库的功能。

此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和基本任务是:组织文化创新基础理论和相关课题研究,为我国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培养各类文化创新专门人才,为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提供政策咨询与信息服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知识支持;关注国际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发展与研究的进程,建立中外学术交流平台;跟踪关注我国公共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前沿,承担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交给的公共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文化创新课题研究任务。

此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兼职研究人员20人。先后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艺术学系、社会学系、历史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法学院的教授、博士以及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武汉数字媒体公司等研究人员签约,吸收为中心的基干研究人员,形成基干研究队伍。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自2008年成立以来,此研究中心(基地)在研究团队建设、研究平台建设、信息渠道建设和政策咨询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构建核心研究团队

通过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引进了6位博士学位以上或副教授以上专职研究人员。另外,从文化系统和高校聘请了多位学者担任兼职研究员。目前中心共有研究人员26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6人(含教授1人、特聘研究员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兼职研究人员21人(包括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内的21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另聘有研究辅助人员3人。

2.建设研究平台

在武汉大学“985工程”二期拓展项目支持下,按照部校共建公共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平台的目标,此研究中心先后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艺术学系、社会学系、历史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法学院的教授以及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武汉数字媒体公司等研究人员签约,吸收为中心的基干研究人员,形成基干研究队伍。

3.筑起学术阵地

此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从2009年开始,每年与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联合编纂《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全面反映我国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承办两年一度的“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作为进一步拓展社会影响力的渠道。《中国文化创新报告》和“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成为此研究中心的学术品牌。同时与《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等联合,创办“文化创新与公共文化政策”相关研究专栏。

4.决策咨询服务

此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和三峡总公司的研究课题30多项。2009年12月,成功申报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及财政政策研究》。这些由国家部委下达的研究项目大多为公共文化政策的前期研究课题,涉及我国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领域的制度创新,提交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三、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研究中心(基地)通过承担各类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部委重大委托课题,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政策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文化创新理论研究、农村和农民工文化研究、新科技与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化会展产业研究、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等特色研究方向。同时,着重开展咨询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

(1)《改革与创新中国艺术节“办节模式”的政策建议》,获李长春、刘延东同志重要批示。

(2)《从中国文化遗产事业进入“十年关键期”,专家建议尽快确立因应策略》,获刘延东、蔡武同志批示;《加快荆州古城旅游区建设促进‘壮腰’工程研究》,获湖北省委李鸿忠书记、王国生省长批示。

(3)《有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性改革》一文,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刊物《观点摘编》第132期上摘发,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4)《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两类问题及两种策略》一文,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重视,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报表彰。

(5)《“十二五”完善文化遗产事业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成果被国家文物局采用。

(6)《整体打造“江汉之光——中华楚文明”世界文化遗产,建立“壮腰工程”战略性突破口的调研报告》,被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采用。

(7)《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研究》成果,被国家文物局采用。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研究中心“十二五”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一)以承担重大项目为基础,提升研究中(基地)的影响力

1.承担重大政策研究课题

主持国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政策等重大招标项目(2~3项),深度参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国家文化工程(8~10项)。通过参与和主持重大项目壮大和建设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学术影响,建立与国外知名大学同类机构的学术交流基础。

2.出版文化管理系列学术研究成果

研究出版公共文化政策、艺术经济学和文化产业管理的系列著作,推出1~3种标志性研究成果;组织编写文化管理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编写系列教材,力争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专业和高端的管理人员,同时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二)以建设实验研究基地为突破口,整体提升研究中心(基地)的咨询服务能力

1.实施“10年百点观察计划”

在全国东中西部选择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设置100个观察点(包括20个社区、40村、25个公共文化单位和15个文化企业),进行10年持续跟踪观察记录,同时在100个观察点中选择10个单位(点)进行公共文化政策试验。

2.深化全国公共文化机构受众满意度调查和全国乡村文化服务情况调查

结合调查数据,与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室项目配套建设“国家文化公共政策研究数据库”,为国家文化公共政策研究、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库与分析样本库。

3.建立公共文化机构服务绩效调查网

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政策绩效评价网站,举办国际性文化政策论坛和学术讨论会,发布全国公共文化单位绩效年度评估报告(蓝皮书)。

4.整合各优势学科力量

整合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产业经济学、艺术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等学科力量,建设自主交叉学科——文化产业管理学,形成中心(基地)的学科基础。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筹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与湖北太极湖集团合作共建太极文化研究中心,与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共建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作为支撑新兴交叉学科的实验研究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