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比较

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比较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WebQuest和“研究性学习”模式之间,应该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样的学习宗旨及学习目标正是“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最本质特征,也是这两种模式与其他所有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本质则与此完全不同。将WebQuest模式的组成要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前者关注的主要是操作内容与操作方法的实施;而后者主要关

五、“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比较

如本节开头所述,WebQuest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课外整合模式。但是从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当初研发WebQuest的本意或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WebQuest本身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用于实现“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大致相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设计流程模板。所以,在WebQuest和“研究性学习”模式之间,应该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1.二者的“共性”

“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主题类似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是要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即学习主题)去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而WebQuest的主题(这类课程计划的主题)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这里的“问题或项目”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所以和“研究性学习”模式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学习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2)学习的宗旨及目标相同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围绕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即不仅要能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WebQuest则要求学生通过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分析、综合形成所面临问题或项目(即真实任务)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方式加以实施。显然,这两种模式的宗旨都是要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并且学习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一样的——不仅要能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宗旨及学习目标正是“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最本质特征,也是这两种模式与其他所有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其他所有教学模式,尤其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某个学科的若干知识点(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来学习;所追求的学习目标也往往停留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对知识的理解上,而没有强调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事实上,只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3)都具有长周期与短周期两种实施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如果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真实问题,则实施过程要花较长的时间(例如1~2个月,甚至更长),即属于长周期方式;若是只涉及单个学科的真实问题则实施过程可以较短(例如1~2个星期,或几天),即属于短周期方式。WebQuest与此类似,根据其研究主题所面临真实任务的大小也有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实施方式:长周期一般需要1星期以上,甚至1~2个月;而短周期只需要几个课时。

2.二者的“区别”

“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

(1)对两种模式的本质学术界在认识上有较大差异

如WebQuest的创始人伯尼·道奇所言:“和学生学习需要支架一样,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同样需要支架。在WebQuest中,我们给教师们提供了固定的结构、大量的规则和指导,教师们不需要从头开始设计,操作性强,容易去做。我想这是众多教师选择WebQuest的原因。”由这段话不难明白,在WebQuest创始人的心目中,WebQuest的本质就是要为教师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再结合“WebQuest”的含义是“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大致相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并非通用的、而是专门用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大致相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换句话说,为教师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可用于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是WebQuest的本质(至少在WebQuest创始人的心目中是如此认定的)。

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本质则与此完全不同。在本章第一节曾指出“研究性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研究性、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开放性),并特别强调其中的体验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之所以特别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是因为感性认识是人类全部认识的基础。按照马列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应当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再运用于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完整认识过程。即人类的认识必须完成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和两个飞跃(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革命实践的飞跃),才有可能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与掌握(而不是一知半解或纸上谈兵)。这就是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真实的感受、体验)和实践运用的理论依据。这段论述十分明确地表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本质是要让学校教学过程实现包含“三个阶段”和“两个飞跃”的人类完整认识过程——即既要重视理性认识也要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和实践运用。

(2)两种模式的组成要素几乎完全不同

伯尼·道奇认为WebQuest模式一般应由七个要素或环节组成,这七个组成要素或环节是:“设计一个合适的课程单元”(简称“引言”)“选择一个能促进高级认知发展的任务”(简称“任务”)“开始网页设计”“形成评价”“制订学习活动过程”“以文字形式记下所有活动内容以供别人借鉴”“检查并改进”。除了伯尼·道奇提出的、包含上述七个要素或环节的WebQuest模式以外,在多年实际推广应用WebQuest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包含其他一些组成要素或实施环节的WebQuest模式,例如,包含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总结六个要素或环节的WebQuest模式,以及包含引言、任务、过程、评价、结论五个要素或环节的WebQuest模式。不管是七要素模式、还是六要素五要素模式,其实施内容都大同小异,并无明显的差别。

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则与此有很大的不同。如本章第一节所述,“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即相应的实施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解决问题方案”和“总结提高”五个要素或环节组成;其中“解决问题”又包含“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和“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两个子环节。

将WebQuest模式的组成要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前者关注的主要是操作内容与操作方法的实施;而后者主要关注的则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这二者之间显然有较大的区别。

(3)两种模式的实施环境不完全一致

在前面关于WebQuest的内涵与特征的介绍中曾经指出,在WebQuest这种活动中,“学生使用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得的”,所以WebQuest能有效激发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积极性,这也正是WebQuest模式实施环境的最主要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却绝不仅仅限于因特网,还要包括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际测量等多种其他研究方法与手段所获得的相关资料。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环境要比WebQuest模式更宽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拥有更多、更便捷的探索与施展空间。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如果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一般来说,在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要比WebQuest模式更胜一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