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做一位“磁石”式的老师

学会做一位“磁石”式的老师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是不甚科学的,它混淆了“群体”与“集体”的界限,降低了作为“集体”应达到的标准,忽视了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借用这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为群体的凝聚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凝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社会成员在群体内积极地活动,并且拒绝离开群体的力量,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开学初的两周,上课说话、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学校工作中,人们通常把一个教学班称为“班集体”,无论这个班级是好是差,是团结是涣散,都被冠以“集体”二字。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是不甚科学的,它混淆了“群体”与“集体”的界限,降低了作为“集体”应达到的标准,忽视了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严格地讲,并非任何的群体都可以叫作集体,只有那些开展具有团结性、高水平的整合行动,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群体,才能称为集体。一个班集体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经过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集体的水平而形成集体。而这个磨合过程,必须是集体凝聚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工作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群体从产生到形成为理论上的共同体要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当群体共同活动中所产生的价值规范为成员们所逐渐接受时,群体就会变得更加团结、整合,群体本身也发生变化,最后形成为集体。这一理论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集体形成的规律,我在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中,对这一理论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1995年秋季,新接高一(4)班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群体,45名同学来自十几所学校,新奇感、陌生感,再加上一部分没有考取重点高中的同学们的失落感等等,使他们带着种种疑虑聚集到了我的周围。作为班主任,如何从一开始就唤起他们的“集体意识”,如何尽快在学生中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理想目标,如何使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等等,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这一切,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第一步。一开始,我想在黑板上写下“欢迎你们”四个大字,随后立即又被自己否定了,谁欢迎谁呢?显然这样写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经过再三思考,我请了书法极佳的姜校长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精心设计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并针对这十个字的寓意强调了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高一(4)班要成为最好的班集体”的明确目标和信念,使每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确立了目标和信念之后,我便从抓班集体的凝聚力入手,把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形成作为切入点。

凝聚力—从它的字意上来解释,是一种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凝聚力越大。显然,在物质结构上,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分子间的紧密结合。借用这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为群体的凝聚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凝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社会成员在群体内积极地活动,并且拒绝离开群体的力量,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据此我们进一步引申为,群体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每一个成员间的紧密团结。俗语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不正是源于此理吗?那么作为一个班级群体,“向心力”的这个“心”就应该是班主任,即以班主任为核心,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应该首先是班主任对你的学生的吸引力。摆正班主任在学生中间的位置,是发挥班主任作用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所带的高一(4)班的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个集体一共是46名成员,即45名同学加一个班主任。我反对居高临下地去领导和管教学生,更反对以警察的面目充当维护秩序的角色。总结多年的经验乃至教训,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集体的良好秩序不是靠惩罚,而是靠集体舆论的共识来维护的,集体舆论的正确取向是一个优秀集体的生命线。我向学生们表示:我首先是他们的朋友,是这个班级中的一个成员,是高一(4)班的主人之一,我与大家对这个集体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我身体力行,看到教室地面有一小片废纸或一个粉笔头,马上弯腰捡起来,然后很坦然地告诉注释我的学生:“这是我的集体,我捡是应该的。”没有批评,没有责备,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每一个同学主动维护教室卫生的习惯。尤其是每当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前排坐的同学们会不约而同地扫视一下讲台前后,一旦有小片纸屑,也会争先恐后去捡。开学初,我本想通知几名学生带些抹布,后来再一想,我何不用行动去“通知”他们呢?于是我把带好的抹布拿到教室,告诉大家,“我可不希望我们集体灰尘满面。”话音未落,同学们纷纷面带愧色,这以后,我们教室里再不缺抹布了。课间十分钟,我和学生们在一起聊天、开玩笑、侃足球、掰腕子……上课铃声一响,我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足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对他们的要求,即使要制定和宣布一些硬性规定,我也以商量的口吻,让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为了高一(4)班的集体荣誉,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反映:四班学生每天乐乐呵呵,心情舒畅地来上学。是的,因为首先是我把学生吸引到了我的周围,当良好的班级风气形成之后,这个集体本身就对它的成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团结、和谐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杨洋同学因病住院,家长让他做“有可能休学”的准备,他却表示“说什么我也不愿离开我们这个集体”;重点高中落榜,带着沮丧心情走进高一(4)班的时任班长李宏亮曾感慨地对家长说:“原来并没有觉得育英中学有多好,现在感到育英中学,尤其是我们高一(4)班真是太棒了,我们特爱我们这个集体!”但他们毕竟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思想活跃、精力旺盛、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不犯点小错误,惹点儿小麻烦,尤其是在纪律方面,在班级组建初期并不十分乐观。几名男同学表现出了明显的两重性,即热情、活泼,能力强,但随便、散漫,纪律性差。开学初的两周,上课说话、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我认为男孩子调皮、违纪不能算作什么不正常的现象,否则还要班主任干什么,没必要大惊小怪;其次,我坚信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纪律不能单纯靠惩罚来维持;最后,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仅限于抓某些违纪现象,那会出现按倒葫芦起来瓢的不良效果。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双重心理—既珍视集体荣誉,又想表现自己,分别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工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热情,当科代表、管投影仪、拿班级钥匙、上主席台领操、参加校文艺表演……并及时对他们的工作热情给予肯定,与此同时,让他们回忆初中时由于班级纪律不好对他们学习造成的影响(这几位同学的初中班级都号称“乱班”),从而使他们明白了纪律是集体的颜面,纪律是集体的声音,纪律是集体的风格,但纪律又不是单单为体现集体的风貌,更主要的是直接关系和影响着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其中也包括他们自己。经过不断的协调,后来的高一(4)班提起张一鸣、王丰、焦健、张洁、何昱等几个所谓“点儿”,老师们会纷纷给予好评。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他们充当着绝对主力的角色,得到了一种“既服务于集体,又能展示自己”的心理满足,客观上成为高一(4)班集体风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凝聚力的形成仅仅靠向心力和吸引力是不能长久的。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群体的共同活动是群体的主要整合因素,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也就是这一群体日益团结的过程。但是,这种团结绝不仅是建立在群体的情绪吸引的基础上,而是以群体成员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的过程为基础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稚气的少年时期,刚刚摆脱了中考的束缚,可以说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正处在最高的兴奋点上,如果作为班主任,凭着“尽快把学生吸引到学习的轨道上来”的一片好心,开口必言学习,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枯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最终是“急于求成反不成”。而我则是紧紧抓住、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兴奋点,因势利导,以增强集体凝聚力为潜在目的,搞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增强上进心,提高自觉性,建立责任感。开学后不久,全国足球甲A联赛如火如荼,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看足球,在校侃足球,对国安队员如数家珍,对国安队的“永远争第一”精神津津乐道。于是我抓住这有利时机,策划、组织了“学国安精神,永远争第一”主题班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人人争进步,班级争第一”的行动目标,为高一(4)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确定了核心的内容,每位同学的举止言行都以集体利益、集体荣誉为衡量标准,形成了一股人人向上的正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一位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同学对父母讲:“走进高一(4)班教室,你不得不努力学习。”今天,我们这个班无论在学习、纪律、活动等各方面都是比较出色的,基本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充分证明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群体内聚力的发展,是在群体从事的共同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良好集体的形成与发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集体要有一个得力的领导核心,要有较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这是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也正是我这个班级的显著优势。

我认为,如果把集体看作一个大圆的话,班主任作为圆点,他的周围一定要有一个小的同心圆,即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在集体的正常运转中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使班主任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4)班组建之初,班委会的人选可以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根据自我推荐结合初中老师的评语而确定的,除团支部书记和宣传委员是原本校初中毕业生外,班长来自立新中学,体委来自首师附中,学习委员来自翠微中学,文艺委员来自十一学校。由于心中没底,按我的本意就是临时性的,待相互熟悉后再进行民主选举,可如今两年过去了,几经选举后原班人马未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和认同:班长李宏亮能写会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体委梁海军既擅长各类体育活动,又能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被体育老师誉为“最合格的体委”;学习委员赵静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习、工作两不误;文艺委员周岚把班里的文艺、宣传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他们各司其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成为我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本学期评选区级优秀团员和优秀干部,我担心有些干部得到的荣誉太多了,有可能选票不集中,于是事先告诫几个主要干部做好落选的思想准备,然后我有意离开选举现场,让同学们充分发扬民主,选举结果是:优秀干部团支书周岚、班长李宏亮,优秀团员梁海军。我既感欣慰又有遗憾:欣慰的是选票的相对集中一来表达了同学们对班级领导核心的肯定,二来体现了我们高二(4)班继续保持着良好的班级风气;遗憾的是名额有限,高二(4)班仍有精英被埋没。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班主任,我是相对轻松的,无论我去进修、续教,还是休病假离开数日,班里风平浪静,一切按部就班。活泼好动的王丰曾偷偷告诉我:“您在的时候我们也许还不自觉地犯点儿错误,您越是不在,我们越小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给集体惹麻烦。”实实在在一句话,不正体现了同学们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吗?另外,“盲目”确定的班委会工作的成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内在的潜能。在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中,个人的智慧、能力及个性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与作用就会得到集体成员的认同,人人爱集体,集体就会爱人人,这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时代在发展,学生、家长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式的批评、管教、训斥已经不是灵丹妙药,婆婆妈妈、辛辛苦苦的工作方法显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太多的爱,而更需要的是多一些心灵上的沟通、理解和尊重。作为新时期的合格班主任,必须在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和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学会做一块“磁石”,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身边,聚集在你的周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在形成良好集体中的作用正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