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提高师道的自觉性

不断提高师道的自觉性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人师表的自觉本质上是教师的职业自觉。而要“传道”首先要“载道”,教师要首先成为道的承载者。教师“转识成智”的自觉是职责的自觉。“教学相长”的自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自觉。处理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教师。以上处理师与人、师与道、师与生三类关系上的三大师道自觉,是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半个世纪过去了,自己还远远未达到师道自觉的至善境界。

赵馥洁

我从事大学教学五十年,在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一些关于做教师的体会和理解,这些体会和理解凝为一点:就是教师要有师道的自觉。“师道”即为师之道,即怎样做老师之道,怎样把书教好之道。“自觉”即自己觉悟,包括自己体认,自己反思,自己修炼,自己提升。一个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只有达到高度的师道自觉,才会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人类精神文明的继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能承担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的崇高使命。而且,人生有限,师道无涯。师道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并且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发展,为师之道也在发展、演进,所以对一个教师来说,师道的自觉,是一个需要不断体悟、不断反思、不懈追求、不断升华而没有止境的过程。

师道的自觉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为人师表”的自觉

“为人师表”一语见于《北齐书·王昕传》:“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表”即表率,为人师表,其实是师为人表,即师应为人的表率。这一命题体现着为师与做人的关系,进而也体现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处理为师与做人关系的根本原则是作好教师首先要把人做好,而且要成为做人的榜样。学生学习敬慕老师,老师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必然的客观的效应。所以,对于老师个体来说,对学生的做人产生影响(无论是良好影响还是不良影响),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如何。就是说,即使师不认为自己是表率,或不愿做表率,但学生总是以“为人师表”来要求教师、衡量教师、评价教师。师的为人如何,学生会有切身感受,会永远记得,而且会传向社会。即使老师不想让学生向自己学习,或者认为自己不值得学生学习,都不能完全决定学生不向教师学习,更不能完全消解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的言行、为人,绝非小事,教师的为人师表事关重大,意义深远。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高危”职业,稍有不慎,误人子弟是极易发生的。包括知识传授上的失误和人格影响上的失误。所以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做人师”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决定的。为人师表的自觉本质上是教师的职业自觉。

二、“转识成智”的自觉

“转识成智”源于佛典,这里的含义是指将知识转化、升华为智慧。教师的转识成智自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将传授的知识转化升华为智慧;另一方面是引导教育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升华为智慧。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

1.教师自己的“转识成智”。教师的学习是“闻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教育的本质是“修道”,《中庸》云:“修道之谓教”。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知识和道理,传授方法和技能。具体而言所传之道包括知识、观念、理论、思想、信念、信仰、理想、方法、技能等诸多层次。而要“传道”首先要“载道”,教师要首先成为道的承载者。“载道”就是将上述的道的内涵(知识、观念、理论、思想、信念、信仰、理想、方法、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精神境界、内在灵魂和生命过程,使自己承载大道、与道合一。老师只有对自己所传授的课程及其内容有深沉的热爱,深入的理解,深切的体悟,融会贯通的把握和得心应手的运用,才能内化于心、转识成智。

当“道”内化于心、转识成智之后,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与呈现人格的过程相融通。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但是自己知道的,而且是自己独立思考过的;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不但是自己记得的,而且是自己真正理解了的;教师所教授的技能,不但是自己操作过的,而且是有自己的体会感受的;教师所用的话语,不但是出之于口的,而且是发之于心的。这样,就可以打破“有学无识”、“有理无思”、“有技无情”、“有口无心”的僵化教学样态,超越“无人主义”、“外在主义”的机械教学模式。这样的人与道同化、识向智升华的教学必然具有生命力、感染力、说服力;必然充沛着人的激情,洋溢着人的灵感。

2.引导学生“转识成智”。老师实现了将道内化,与道合一,将知识转化成了智慧。这样,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再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也即引导学生把知识升华为智慧,包括做事的智慧和做人的智慧。教师“转识成智”的自觉是职责的自觉。

三、“教学相长”的自觉

“教学相长”一语,源于《礼记》中的《学记》。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所以要体悟师与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伦理方面,学生应尊敬老师,老师应关爱学生。中国人讲“师道尊严”、讲“天地君亲师”,西方人讲“我爱吾师”,都是讲要尊敬老师,而老师也要关爱学生;二是真理方面,老师指导教育学生,学生启发促进老师。师生共同是真理的探索者,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韩愈说:“闻道有先后”但地位无高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西方哲人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都说明了师生在真理面前的平等地位。“尊师重道”一语概括了伦理上“尊师”与真理上“重道”两方面的关系。孔子说:“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就是要教师把伦理上关爱学生和真理上启发学生两方面结合起来。

处理师生真理方面关系的原则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能力、理解障碍、心态情绪,要有准确深入的了解和设身处地的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启发、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情绪互通,思维互动,知识互化。在互动互化的基础上启发思考、激发想象、引发兴趣、催发灵感,增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激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和新见解。于是再促使教师进行新研究新思考。实现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自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自觉。

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是具有主体间性的关系。处理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要庄重、正大、光明、自尊。师自尊,学生才会尊师。

以上处理师与人、师与道、师与生三类关系上的三大师道自觉,是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半个世纪过去了,自己还远远未达到师道自觉的至善境界。《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通过“自反”“自强”,追求师道的高境界,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标。

(2015年教师节纪念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