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和管理

保护和管理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海草床的面积已明显减少,应当加强对海草生态系统的调查、监测、评估、研究,以适应海草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还可通过红树林和沼泽对污染物的过滤作用间接保护海草床。我国1994年4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划分海洋自然保护区为3大类别16个类型,“海草床”为海洋与海岸自然生态系统的10种类型之一。

海草床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与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海草床的面积已明显减少,应当加强对海草生态系统的调查、监测、评估、研究,以适应海草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监测方法和行动

海草床生态监测不仅旨在探讨海草资源本身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更可用以评估所在海区的近海生态环境质量,及时发现所存在的生态问题。

地面勘查和采样是一种经典监测方法,费时但是准确,所以大多数海草监测计划仍采用样方和样带。近20年来,海草监测技术快速进步。研究者已经利用“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景观水平研究海草床的动态变化过程。遥感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海草监测的空间广度,但遥感资料的连续性是最大难题。航空摄像和水下摄像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海草床监测指标可分为大型底栖生物、海草群落、栖息地、水环境与沉积物环境及人为干扰五大类。各大类又包含不同的指标:①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种类、覆盖度;②海草群落:生物量、种类、覆盖度(海草、大型藻类、附生植物)、直立枝密度、地上部分长度及有性生殖现状等;③栖息地:海草面积和分布;④ 水环境与沉积物环境:水体盐度与温度、沉积物温度;⑤ 人为干扰:滩涂养殖面积比例、挖掘星虫与贝类的人数和强度。与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不同的是,由于构成海草床的主体植物是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不同季度间甚至不同月份的海草床群落变动较大,因此,除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频率可以为一年两次(分别在春、秋两季进行)外,其余的监测项目调查频率为一年至少四次,即至少在春、夏、秋、冬四季各开展一次。不同年份同一季节的监测时间应尽可能固定,时间变动最多不超过20天(邱广龙等,2013)。

目前,海草普查(seagrass watch)和全球海草监测网(seagrass net)是最大的海草床监测行动。由世界海草协会(World Seagrass Association)组织的全球海草监测网,始于2001年,目前已有近30个国家参与。2008年9月,我国内地第一个分站在北海建成。它是用标准的方法调查各地海草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威胁,提高对海草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和公众参与意识。海草普查行动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对本国海草床实施长期全面监测,对越南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环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的海草调查进行相关指导。

(二)保护和管理措施

改善水质、增加水体透明度是保护和恢复海草资源最直接的方法,因此要减少海草床周围污染物的排放和氮的输入量。近年来,国内外对海草移植方法、种子播种法、成活率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证明了人工移植海草和播种可弥补由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的损失。此外,还可通过红树林和沼泽对污染物的过滤作用间接保护海草床。增加对海草有益的生物, 控制有害生物(如病害生物和入侵生物)的措施也非常重要。

政府在海草床管理中应发挥引导作用。我国1994年4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划分海洋自然保护区为3大类别16个类型,“海草床”为海洋与海岸自然生态系统的10种类型之一。国家海洋局2002年4月发布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技术规程——总则》列出了海草床生态系统监测的主要指标为海草床植物覆盖度、厚度、种类,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群落结构。国家海洋局2005年5月发布了《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其中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包括水环境、沉积环境、生物残毒状况、栖息地、生物指标(吴瑞和王道儒,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