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大港”

“东方大港”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建造,东方大港将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等海港,远胜于上海黄浦江港。“东方大港”不是一个港口的概念,而是耸立在中国中部沿海地区的现代化港口集群港,包括今连云港、南通港、嘉兴港、宁波港、舟山小洋山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于1917年至1920年所著的三本书《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的合称。在书中,他以独到超前的眼光,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他认为海洋不仅仅是国家安全的防卫要地,也是链接世界市场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因此,他积极主张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具体措施是依托海洋,发展港口经济,以港口为策源地,起到外联内通的作用,以带动整个国家实业的发展。他写道:

故余今陈一策,可使中国开一新市场,既以销其自产之货,又能销外国所产,两不相妨。其策如下:(乙)商港之开辟。子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丑沿海岸建商业港及渔业港。寅于通航河流沿岸建商场船埠。

孙中山先生在这一构想中,有魄力地提出:要在中国中部、北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可比肩美国纽约港的世界水平大海港,通常讲即东方大港、北方大港和南方大港。其中,“北方大港”是在直隶湾(今渤海湾)的“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青河、滦河两口之间,沿大沽口、秦皇岛间海岸岬角上”建一座“不封冻之深水大港”。“南方大港”是以“既为中国南方内河水运之中轴,又为海洋交通之枢纽”的广州为中心,建设一个世界级大港。

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与舟山有关的“东方大港”的规划。

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建造东方大港的计划,不是简单地建造一个港口或码头,而是以港口为抓手,配合扬子江水路及河岸的整治、内河商埠的建设、扬子江水路及运河的改良,以及内地大水泥厂的建设等项目,把整个华东和华中地区连成一体,通过港口向外链接,接通国际市场。这是一个宏伟的综合发展规划。

从近代开始,由于成为最早一批的通商口岸和租借地,上海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到了民国初期,上海的黄浦江港已经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商港。然而,孙中山却认为,上海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处于“理想的位置”,无法适应将来作为世界商港的要求。因此,为了将“东方大港”打造成世界级的港口,先生拟定了两种方案:一是在已经建成的上海港之外,另择理想位置建造,也叫“计划港”;二是改造上海的黄浦江港。

经过实地考察,孙中山理想中东方大港的新址,是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孙中山曾经偕宋庆龄考察江、浙、沪海域,他与随行的江浙两省督军讲:“此为中华富庶之地,革命成功后可建码头,在吾国土东部贯穿公路,开海架桥,乃为我中华民族大动脉也。”关于码头的具体位置,他在《实业计划》中谈道:是在“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依此两点相距约十五英里”处。依照他的规划,在两岬之间“建一海堤,而于乍浦一端离山数百尺之外开一口为港之正门”。海堤分为5段,每段各长3英里,宽1.5英里,三四方英里的港口就足够用了,以后若商务增加,还可以逐段加筑。海堤的前端以石块或水泥修筑。海堤与陆地之间的地面,可暂时用沙和柴席垒成,以备扩张港口面时可以伸缩移动。港口的正门是杭州湾最深的部分,从正门出行至公海,平均低潮水深为12至14米,可供当时最大的海船自由进出。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建造,东方大港将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等海港,远胜于上海黄浦江港。虽然杭州湾港发展前景甚好,但孙中山也没有轻易地抛弃当时远东最大的商埠 上海的港口地位。为此,他制定了改造黄浦江港的计划。上海港的问题在于,长江常年流经这里,所携带的大量泥沙会堵塞上海的出海通道,“此实阻上海为将来商务之世界港之噩神也”。所以,要发展上海港,必须整治长江河道,解决泥沙淤积问题,这样才能把上海建成深水海港。

可见,《实业计划》无疑是一份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的宏伟纲领。

舟山作为一个千岛之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东方大港”中扮演的是桥头堡的角色,是“东方大港”构想的一着要棋。孙中山写道:

在杭州湾中,此港正门为最深之部分,由此正门出至公海,平均低潮水深三十六尺至四十二尺,故最大之航洋船,可以随时进出口。故以此计划港作为中国中部一等海港,远胜上海也……中国东方大港务须经始于未开辟之地,以保其每有需用,随时可以推广也。[1]

可见,孙中山是将深水良港资源和未曾开辟作为考虑东方大港的重要理由,舟山群岛正符合这一特点。如今,舟山小洋山港的建成正符合了孙中山关于东方大港的设计。“东方大港”不是一个港口的概念,而是耸立在中国中部沿海地区的现代化港口集群港,包括今连云港、南通港、嘉兴港、宁波港、舟山小洋山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