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龙共治的传说

群龙共治的传说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舟山群岛,海岳灵邦,天造地设拥有皋泄龙潭、小岙龙潭、九节龙潭、菖蒲龙潭、郑家山龙潭、高鳌山龙潭、岱山龙潭、高大山龙潭、灌门龙潭等及相关龙王的传说。可见祭海拜谢海龙王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其实,无论桃花女龙还是岑港龙王,有关他们的口碑传承与神话传说,远比方志中的记载丰富而精彩。如今,高鳌山下,曾经的龙潭岙、仙草潭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工场,真的是:以龙吟灌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群龙共治广阔背景

静深空洞碧沉沉,鉴影分明照我心。

照我心于何处是,潜龙时见普甘霖。

宋代诗人赵方的《龙潭》一诗,道出了人们对于龙潭之龙的渴望与祈求。舟山群岛,海岳灵邦,天造地设拥有皋泄龙潭、小岙龙潭、九节龙潭、菖蒲龙潭、郑家山龙潭、高鳌山龙潭、岱山龙潭、高大山龙潭、灌门龙潭等及相关龙王的传说。这是一个浩瀚的民间图腾与信仰文化系统。

灌门是舟山本岛定海区白泉街道和干览镇北部边缘交界海峡中的一道航门,是舟山古代最著名最危险的水道之一。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如下:

灌门,去(昌国)州两潮,屹乎中流。有一砥柱,望之如人拱手而立。水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者必浮物杀其势而过焉。风雨将作,有声如雷,震惊百里。岁旱,有所祷,则持铁篆以投之,水辄腾起,雨随应。或者以为蛟龙之窟宅云。

天启《舟山志》记载:

灌门龙潭,去城北四十五里东北。海中一石高倍,寻若人拱手而立,屹乎中流一砥柱,而神物窟是焉。危险不可目。东北二洋潮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必投以物杀其势,而后过之。每夏秋间,风雨将作,有声若雷,惊慑百里。岁有祈祷。持卷投之水,辄腾起,雨随应。

清康熙《定海县志》中,灌门的记载大致维持元代的原貌:

灌门,在定海县东北,下有龙窟,土人名为干潭。有大石悬峙中流,屹然砥柱,望之如人拱立状,潮水回旋冲激若鼎沸,可畏。舟人俟晴日潮平,投物以杀其怒,方敢过此。风雨将发,涛鸣如雷,声闻百里,旱时具铁篆投之,雨随至。

另在《潭》篇中有则异文:

灌门龙潭,县北四十五里北。海中一石高倍寻,屹峙中流,而神物窟焉,危险不可目视。

近代南京诗人、学者朱绪曾在《昌国典咏》里诗记曰:

雨随铁篆沸惊潮,飚卷雷轰撼斗杓。

骧首天吴愁地烈,手扶柱倚鼇岹峣。

铁篆,即有篆文的铁印;斗杓,又叫斗柄,是北斗第五、第六、第七颗星玉衡、开阳、摇光的统称;天吴,是水神,这里就是指龙王了。龙王骧首奋翼,非常形象;岹峣,是高山的形貌。

四处记载,意思都是说:灌门水道,水势急且险,是东边的黄大洋和北边的崎头洋汇拢之处,激流沸腾。按照舟山话来说,就是此处暗礁多,有盘水旋涡,船过灌门十分危险,弄得不好要翻船。所以,舟山渔民有句很无奈的谚语:“老大好当,灌门难过。”

桃花女龙

灌门是龙窟,那块拱手而立的中流砥柱之石,就是灌门龙王的象征。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祭日是农历六月初一,清光绪《定海厅志》记载了钦颁祭文曰:

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寰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尚飨!

渔船出海之前,附近渔民也必来海边祭灌门龙王。过往的船只,船人也必须虔诚地投下一些物件,才能避开沸腾的激流,顺利驶出灌门水道。可见祭海拜谢海龙王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

灌门还是天旱祈雨的地方。古人以为龙怕金属,所以投铁篆可镇龙,如果不下雨,用铁篆逼龙王施雨。

民间有个说法,叫“千柱落地龙王宫,金毯银毯马岙桥”。有说是明正德皇帝下诏在灌门建“龙王宫”,也有说是清乾隆皇帝下诏所建。御批的皇银下来了,可惜被层层官吏贪污挪用,最后建龙王宫的银两所剩无几,为了平息民愤。后来,宁波府不得已出资建了三间平房,算作是“灌门龙王宫”。

传闻这灌门龙王还有预报风暴的功能,“风雨将发,涛鸣如雷,声闻百里”。是说灌门龙王在台风来时会叫,声音巨大,就像龙吟一样,百里之外都听得到。这是事实。二三十年前,舟山的很多岛民确实听到过,这一现象是与方志记载和民间传说相吻合的。

在康熙《定海县志》和光绪《定海厅志》中,都提到了“灌门龙王、桃花龙王、岑港龙王,每年六月初一日祭”的内容。光绪《定海厅志》中还记载:

同治十一年夏旱,署(定海)厅事陈乃瀚祈祷获应,详请封号。浙抚杨昌浚奏蒙。敕封昭应,每年六月初一日致祭。

民国《定海县志》还有龙王祠的记载:“龙王祠在南门外天后宫东,并合祀灌门、桃花、岑港龙神。”这个龙王祠是在今定海港务码头附近东岳宫山一带。

桃花龙王:康熙《定海县志》记载了大旱之年宁波大嵩人至桃花龙潭请龙求雨显灵的事迹,记叙其桃花龙王宫和祀碑之由来。文曰:

桃花山龙潭居桃花山之腰,洞口瀑布冬夏不竭,欲雨先布云雾偏罩山顶。相传明时宁(宁波)旱,大嵩民人延巫航海。巫先行,遇一洞,信步直入,见老妪与一小女理发系红绳以为饰。妪曰:“汝从何来?”巫指以处。妪叱之:“速回!迟则祸将至!”巫惧,急出,而洞已没矣,惟见偕来者望潭拜祷。有一红颈小蚓浮水面,再拜而请之。舟回,将及岞,风雨骤至。岁大有民感之,请宪建宫立碑以祀。

原来,那老妪是龙母所化。桃花龙潭的主人是系红绳的小女,后化为红颈小蚓,这是桃花女龙的最早原始形态。

岑港龙王:清康熙《定海县志•池潭》“岑港潭”条曰:

在山巅上,有雨潭,大旱不竭,相传有白龙居焉,土人察听风声以知龙之出入,有祷辄应例在祀典。

在《岑港岙图说》中亦有一段异文,说岑港“山有双狮,称感应之灵,洞有白龙,沙名虎含俨,如驯伏之象也。”当时虽然岑港龙王与灌门龙王、桃花龙王相提并论,但排列第三。岑港龙王的特征是“察听风声以知龙之出入。”光绪《定海厅志》中单独列出了“岑港龙神”条目,文云:

岑港有龙洞,神甚灵异,其出入地方可得而知,竹叶向内则龙在内,竹叶向外则龙在外海,因有一人失足入洞中,云洞直通暗礁门,洞内俱干,复得出。万历二十六年,有施姓者,因天旱祈祷无雨,愿舍身为一方请雨,随至龙洞口投下,继而尸即浮起,顷刻大雨如注。今定例每年六月初一日祭。

其实,无论桃花女龙还是岑港龙王,有关他们的口碑传承与神话传说,远比方志中的记载丰富而精彩。岑港白老龙为福建渔村寡妇捕鱼,最后寡妇找来感恩,至今在龙潭留下了白、青雌雄两龙的故事。桃花女龙是东海龙宫里的三公主,化身小姑娘,帮助摆渡的船老大下网捕上大(米)鱼,产生了桃花(米)鱼洋的美丽神奇的故事。

根据《展茅镇志》记载,在展茅街道翁家岙郑家山因“龙显灵”建有一座仿木石建筑 龙亭。目前有确切的纪年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但已属于重建了。龙亭分上下两层,下层高2.3米,面阔2.25米,深2.1米,用柱八根,两根外柱镌联:

望定海县槁苗助长,

仗郑家山好雨时行。

两内柱镌联:

兴四海龙功群沾渥泽,

慰三时民望共庆稼禾。

两根后内柱镌联;

石匝左右甘霖作,

宫在中央碧水灵。

柱间石板雕刻梅、兰、竹、菊及双龙戏珠等图案。上层高1.2米,面阔1.14米,深1米,用柱四根,正门刻“龙宫”两字,背面雕刻龙喷水图案。前柱镌联“随时变化,到处流形。”宫全由石板、石条、石块建成,古林庄严。龙亭下一座龙潭,据说为龙所居处。此潭形似釜,面积约0.5平方米,水深约0.3米,潭内水清如碧,常年不涸不溢,天久旱不涸。

这郑家山老龙,又叫管家老龙,曾经帮助妇人捕鱼、割稻,传说中曾经协助宋兵打败金兵,他在郑家山的龙潭里,经常用龙角顶出一把骨排椅,在龙潭边上坐一坐,察看天象,为大展庄行雨赐福,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管家老龙”。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

《藏经》云:“东海有山,名曰高鳌,乃娑竭龙王所居之地。”上有亭宇,遇旱,乡人祷之。

高鳌就是今天的小长涂岛的一座高山,民间又有诗云:

老翁采药下鳌山,转瞬不知何处去。

转瞬不知何处去,人间只剩仙草潭。

高鳌山上若有老翁在,定是娑竭龙王化身了。如今,高鳌山下,曾经的龙潭岙、仙草潭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工场,真的是:

本是海中吉祥物,鳌鱼不该脱金钩。

长涂港湾是金钩,再钓龙王须珍馐。

以龙吟灌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群龙共治广阔背景下,与民同生同乐、同心同行的诸多故事,是舟山龙图腾普及、繁荣又面临遗失的全过程的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