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明”概念的历史表现

“文明”概念的历史表现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落实到中国社会,对于“文明”一词的理解,同样呈现时代特征。可以说,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文明”与“救国”“富强”概念相联系,无论是党派力量或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目标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落实到中国社会,对于“文明”一词的理解,同样呈现时代特征。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曾是世界文明的一极,但在长期封建统治影响下,到了18世纪各国“文明”观念形成之际,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这就导致了中国人最初对于“文明”概念的理解往往直接与“救国”行为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

晚清时期,无论是为了救助极度孱弱的清政府,或是达成振兴整个中华民族之愿望,当时的改良派与革命派都将目光集中于对西方技术、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的模仿,强调以西方器物文明以及政治制度形态作为“文明”概念的具体参照。然而,在巴黎和会上,由英、美、法三国主导的《凡尔赛和约》彻底破灭了国人对于西方国家“文明”符号的想象,使得国人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对“文明”概念再一次作出新的解释,即高举“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旗帜,以此作为“救国图强”之必要手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送来了新的救国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共产主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在“阶级革命”话语体系下,“文明”的概念显得更为集中与明确,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国家,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说,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文明”与“救国”“富强”概念相联系,无论是党派力量或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目标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