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情有度原则

热情有度原则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热情有度”也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热情有度就是要求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要热情而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热情过度,事与愿违,过犹不及。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应根据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而与对方保持与双方关系相适应的适度的空间距离。

“热情有度”也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热情有度就是要求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要热情而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热情过度,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例如,×××被派到一位意大利来京工作的专家家里做服务性工作。她热情负责,精明强干,专家夫妇对她的印象很是不错,她也把自己当成了专家家庭里的一名成员。有一个星期天,意大利专家偕夫人外出归来。小杨在问候了他们以后,如同对待老朋友那样,随口便问:“你们去哪里玩了?”专家迟疑很久,才吞吞吐吐地说:“去建国门外大街了。”×××当时没有注意到对方不悦的脸色,以为对方累了,根本没有把人家的态度当成一回事,于是又说了句:“你们去逛商店了吧?”对方很不情愿地回答:“友谊商店。”“你们怎么不去国贸大厦和赛特购物中心看看,秀水街那边也很好玩。”×××继续建议着。

然而,没有等×××的建议讲完,专家夫妇已经转身走了。两天后,×××被告知,再也不用去为意大利专家夫妇做服务性工作了。对方拒绝她去做服务性工作的理由是:“×××对主人的私生活太感兴趣了,爱打听事,干涉我们的私生活。”

其实,×××的行为在中国人看来都是善意的,即体现了×××的热情友善,还体现出对主人的关心体贴。但是,由于生活背景不同,那位意大利专家却认为×××有窥探个人隐私的嫌疑,认为她碍了自己的私生活,于是才忍无可忍,将其辞退。

因此,在待人热情友好的同时,又需要把握好的热情的分寸,这指的就是“热情有度”之中的“度”。这个“度”就是要求大家在对待外国友人热情友好的时候,切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不影响对方,不妨碍对方,不给对方增添麻烦,不令对方感到不快,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为限。如果不注意遵守这个“度”,与外国人交往时,一厢情愿地过“度”热情,处处“越位”,必然就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或者不快。平心而论,不应该谴责那位意大利专家对×××吹毛求疵,因为×××没有把握好热情有度,过度热情,反而好心不得好报。

同外国人交往中要遵守好“热情有度”这一基本原则,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度”:

第一,要“关心有度”。也就是说,不能对外国客人不关心,但也不能事事关心,那就会使对方很难接受,对方会觉得我们碍手碍脚,管得过宽。

很久以来,中国人一向倡导“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可是,在国外,人们却大多强调的是个性独立,自强自爱,绝对自由,他们反对他人对于自己的过分关心。因此,对于外国人不要随意运用中国人所习惯的关心、规劝,不分对象地去对待外国人。这样外国人不仅不领情,反而会被认为是多管闲事,干涉人家的个人生活。

如,天气很冷,你看到一个外国人穿得很单薄,你好心好意的向他建议:“今天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多穿上几件衣服呢?”那么他可能会不觉得你是在关心他,反而觉得你这是在干涉他的自由。选择什么样的衣服带什么样的帽子是我个人的自由,跟你没有关系,不需要你的好心好意。

如果很想规劝外国人,可以用商量、建议的语气来同对方讲,不能用上面的表达方式,你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多穿几件衣服的”,这样更容易为外方人员所接受。

第二,要“批评有度”。一般情况下,只要外国友人的所作所为未触犯我国法律,也不有悖于我国的伦理道德,没有做侮辱我国的国格和人格的事情,也没有做一些危及其人身安全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没有必要去批评指责对方,尤其是没有必要当面批评指正对方,或是干预对方的行为。在中国人看来朋友之间讲究以诚待人。遇上亲朋好友做了不太对头的事,犯颜直谏,勇作诤友,及时对其不留情面地批评指正,这样才会被视为是够朋友的做法,才是对朋友的真正的关心爱护。但是在涉外交往中,这一做法却是不适用。

这是因为国人和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背景不同,外国人一般讲究独善其身,反对别人多管自己的闲事。他们认定,除去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做的事情之外,自己有权做法律规定以外的任何事情,别人对此是无权干涉。中外文化、习俗有很多的差异,双方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许多方面,是非曲直的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还会大相径庭。国内许多司空见惯之事,到了国外却未必尽然。因此,以自己的见解去强加于人,显然是不适当的。

在涉外交往中,讲究以友谊为重。如果当面指出外国人的失误和短处,不仅会使对方很难堪,也会让外国人感觉自己为人刻薄。所以,对于外国友人无伤大雅,非原则性的问题,没有批评的必要,还是不说为妙。

第三,要“距离有度”。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应根据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而与对方保持与双方关系相适应的适度的空间距离。

中国人一般不太讲究交往双方的空间距离。有时为了表示亲近,中国人还喜欢有意靠近交往对象一些。但是,在涉外交往中,外国人对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交际圈”,也就是交际距离,是非常关注的。与外国人打交道,距离对方过近,对方会产生被“侵犯”的感觉;距离近会让外国人感觉被侵犯,那么距离外国人远一点不就好了吗?距离外国人太远又会让外国人感到冷遇。

根据惯例,在涉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私人距离。0.5米之内距离称为私人距离。只有家人、恋人与至交才能在这个距离内。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交际距离。大于0.5米,小于1.5米距离为交际距离。一般性的交际应酬应在此距离内,故也称“常规距离”。

礼仪距离。大于1.5米,小于3米距离为礼仪距离。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时适合在此距离内,在这样的距离内能够表示出对交往对象的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公共距离。3米以外的距离,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相处应该在此距离内。它也被叫做“有距离的距离”。

第四,要“举止有度”。与外国人相处,务必多检点自己的举止动作,切勿因为自己举止动作过于随意,从而引起误会,或是失敬于人。

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做到“举止有度”,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不要随便采用一些意在表示热情的动作。在国内,朋友相见时,彼此拍拍肩膀表示亲热;长辈遇见孩子时,抚摸一下对方的头或脸蛋,表示喜欢。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亲热之举。但是,对于外国人要慎重采用这样的亲热方式,因为外国人生活的背景同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对于这套亲热动作是接受不了的。

另一方面,不要采用不文明、不礼貌的动作。如当众挖鼻孔、抓痒、脱鞋或是在与人交谈时用手指点对方,或者翘“二郎腿”,更有甚者,翘着二郎腿还乱晃,这些行为都是既不文明,也不礼貌的动作。在外国友人面前,这些动作尤其要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