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责任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产业责任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进而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产业责任竞争力归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其与企业责任竞争力、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共同构成全面责任竞争时代责任竞争力概念簇。产业竞争力、社会责任、产业责任竞争力三者的关系是:社会责任是核心,产业竞争力是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构成产业责任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

1.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2.竞争优势原理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他进而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两者的区别是,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前者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后者则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与区别相比,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一国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而竞争优势是直接作用因素。比较优势是产业国际分工的基础,也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原理却不能直接用来解释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而竞争优势原理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随着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市场竞争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形成了以社会责任为内核的全新竞争规则,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社会责任开始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产业竞争力也越来越要体现社会、环境对产业的要求,产业责任竞争力也应运而生。产业责任竞争力归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其与企业责任竞争力、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共同构成全面责任竞争时代责任竞争力概念簇。产业责任竞争力指整个产业推崇负责任的商业行为,遵循商业伦理,将社会和环境的要求融入产业的发展之中,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比较优势,实现产业有序、健康和持续的发展,一般由单个企业责任竞争力在产业内的累积所形成。产业责任竞争力作为责任竞争力概念簇的一个中观概念,介于微观的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和宏观的国家责任竞争力之间。产业责任竞争力是构成区域责任竞争力、国家责任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区域和产业应对全面责任竞争时代的必然要求(1)

提升产业责任竞争力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1.产业责任竞争力将推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在一个产业中推进社会责任,构筑产业责任竞争力,将是升级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径;2.国家率先提升产业责任竞争力,有利于其树立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对于其获取和开发全球性资源以及升级产业链,也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3.区域率先提升产业责任竞争力,有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4.通过产业中的领导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企业责任竞争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责任环境和水平,促进产业内部同行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实践和努力,控制和降低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风险,提升整个产业的社会形象,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产业竞争力、社会责任、产业责任竞争力三者的关系是:社会责任是核心,产业竞争力是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构成产业责任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心圆模型可以描述产业竞争力、社会责任、产业责任竞争力三者的关系,如图7-1所示。

图7-1 产业责任竞争力同心圆模型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于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振兴,除了政治社会稳定外,还必须解决好“三位一体”问题:即内部体制、增长方式和外部环境,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取决于国情和发展阶段,还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观。增长方式是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合理的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展经济学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出现而兴起。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发展经济学中各种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理论逐渐系统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刘易斯、舒尔茨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中心论”,如纳克斯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1953)、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1955)、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1958)等著作认为发展问题就是不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增长、追赶发达国家的问题;后来有人提出“大推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开放战略”、“绿色革命战略”等理论主张。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有了新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学术界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2年6月5—12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全球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召开的第一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专门会议。美国学者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了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联合国第二个发展10年(1970—1980)报告中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983年联合国推出《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等新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把发展看成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在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

尽管发展观不断与时俱进,但环境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在认识和政策上并没得到解决,就环境问题去治理环境,依然摆脱不了人类面临的“困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报复更加残酷,更加毫不留情。因此,人类社会的认知必须从环境治理的层面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二是显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政府行为、机遇等6个因素,其中,前4个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4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正确投资,会改善当地的教育体系、住房供应及公共卫生设施,消除或减轻社会歧视的存在,从而可以大大增加企业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数量,并可提高其质量。微软公司对社区学院的大量资助增加了社会上高质量信息技术工人的可供给水平,使其摆脱了信息技术工人短缺的困境,大大提高了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雀巢公司数十年中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以及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的转移,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状况、教育水平,促进了其经济发展,为雀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雀巢公司直接、可靠地获得了维持全球业务的各种要素与条件。

需求条件主要指本地市场规模、产品标准的合理性以及本地客户的成熟状况等。本地需求的规模与复杂性,会受到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消费者权利、政府采购的公平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宣传和推进,可以促进社会责任消费,为企业创造社会责任型需求。社会责任型消费者精明而挑剔,他们要求一个安全、交易公平、重视节能与环保的和谐消费环境。在和谐消费环境中,每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公民,都应承担严格遵守法律、奉行高度的商业道德、尊重传统文化、关注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社会责任。无疑,这会大大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指出,“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当这个国家和其他国际竞争对手比较时,能提供更健全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如果想成功地培养一项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最好能先在国内培养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集群和支持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对本产业和本企业产生带动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助于实现支持性产业的本地可获得性,诸如本地服务提供商、机器制造商和相关领域企业及企业集群的存在。政府也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来加以促进。在政府的引导和直接推动下,中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技术研发水平已经名列世界前茅。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于创建更有效率和公开透明的产业竞争环境至关重要。如26家美国企业和38家其他国家企业共同支持国际透明化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反对国际商业贿赂,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居民,同时也为采取这种活动的企业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更便捷的途径。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推行将会重塑市场竞争规则,鼓励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负责,促进企业开发和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解决关系和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的同时,还能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