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城郭与中原城郭

南海城郭与中原城郭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古称番禺或南海,广州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中国第三大城市,也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作为古城,广州的名声远不及另一座古城,她就是地处中原的西安。说到古时的城郭,人们自然会想到十三朝古都西安。如若攻城方取得胜利,也是伤亡惨重的胜利,大都是尸横遍野,血染护城河!
南海城郭与中原城郭_寻梦中国海

广州古称番禺或南海,广州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中国第三大城市,也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广州是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自秦汉以来,广州就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时叫任嚣城。《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公元前9世纪周代的周夷王八年时的“百越人”便与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公元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广州”由此得名。

作为古城,广州的名声远不及另一座古城,她就是地处中原的西安。

说到古时的城郭,人们自然会想到十三朝古都西安。说到西安,有人自然会想到杜甫在其“五城”之一的《塞芦子》中的名句:“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意思是守戍边城的士兵已然尽数东征,而城内所留下的仅仅是被古人称作“恶木”的荆棘与枸杞。先不说杜甫想借此诗阐述他用兵理念的初衷,单就诗句中暗含的那份苍凉与悲怆想必可以使今天的人还能感受到一种揪心的孤寂。当有人孑然独上敌台而观望东方时,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否能感受这句诗不只是无限地放大了这种孤寂抨击人心灵的效应?其实,这孤寂之感不是源于你的单薄,而是源于那岌岌可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曾经华耀四方的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个性

在中国古代颇多的古代诗、词、赋等作品中,城墙一般都与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纷扰或者和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所包围着的城池意味着皇权,意味着江山,意味着生存!在一个个城池里,一般都有高高的城墙围护,白天城门大开接纳四方来往人流,夜晚城门紧闭,谯楼、城楼皆有打更者巡逻,有值夜的看守兵士警惕地站岗,这一切都使得居住于墙内的人感到非常安全与舒适。虽然说一个朝代的百姓能否安居乐业是直接和当政者的政策合理与否紧密联系的,可是安全是这一切的前提,城墙就这么长久地忠诚地守护着统治者和老百姓。它在战争中站在最前沿,履行着它之所以被建造出来而应当履行的职责。似乎再没有什么守护者比它更加忠诚,滚木、投石器甚至炮火也无法压制住它的坚决,坍塌和崩陷都是在谱写着一曲曲悲壮的忠诚赞歌。

此外,风水理念深植的根系蔓延到中华民族心理的各个角落,这使得人们在选址的时候不仅仅要顾及山环水绕的合理生态环境、人立于穴之处远观四周的美学效应,还要在此基础上追求安全的心理满足。围合于居住区四周的正是城墙。不管在古人的心理上还是在中国建筑史学定义上,没有城墙的居住群落都不能谓之城,因此一道道城墙形成的“回”字形结构的规划手法在城池规划上也是最常见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最终必然要碾碎束缚的桎梏一路向前。

城墙是保卫城池的防御工事,守城方大都据城墙以守来兵,能否赢得胜利除了依靠指挥者英明的指挥外,还要凭借坚固且建造合理的城墙。如若攻城方取得胜利,也是伤亡惨重的胜利,大都是尸横遍野,血染护城河!而城破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血腥屠杀。可见,在冷兵器战争时代,城墙作为“守护神”的作用体现的是淋漓尽致,失城则命丧。

再坚固的城池终归要被打破。既然如此,何不主动打开城门,以攻为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