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郭的历史疑问

城郭的历史疑问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葬俗是死者北首而葬,墓向朝南。这种解释,仅仅是根据文献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令人彻底信服。考古专家初步认为: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台西北。秦朝统一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然而令勾践和秦皇当初都没看上眼的南邻东海之滨的另一块土地却崛起了另一个城郭,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城郭的历史疑问_寻梦中国海

这是回顾历史的日子,更是创造未来的时刻。

面对深圳奇迹般地崛起,再想一睹古城墙那坚挺的脊梁和庞大的身躯,人们是否能感到那城墙似乎已经不自信了?因为那曾经抵御了千军万马的古城墙遮挡了我们的视野,压抑了我们的思维。

我们在大海岸边兴起新城时,一定不要忘了还要想到保护好老城。因为我们兴建新城不是追求时尚,为的是跟上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保护老城不是故步自封,为的是传承民族的个性文化。当我们面对批量生产文化的现代文明时应该思考的是,在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和立方体面前如何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拥抱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绝不能把金钱的担子让传统文化老人挑得太久了……我们保护它、修葺它更多的应该是给予它心灵上的慰藉,不是把“老人”遗忘了,而是要从根脉上给予她新的滋补的养分。

新城带来的丰厚实惠的诱惑,它所代表的雄厚的生产力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物质,相反人们的精神家园却随着这个大潮一点一滴地在沦丧。后工业时代,无疑精神家园可以说已经失守,到处弥漫着浮躁、喧哗和肆意妄为。此刻,西方已渐显这样的趋势,很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力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可以充实心理世界和利于后世可持续发展的灵光。站在东部沿海的新城回望中原大地的古城,我们能作何感想?我们又当何以为自豪?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周边环境依然如故,高耸的哥特式塔尖依旧像当年那样直指天空,周围的建筑都呈俯首称臣态。站在上面视野内仍然是一片干净,转而再看我们的历史“老人”的周围,四周都是现代世界上最常见的立方体建筑和玻璃幕墙,夜晚的霓虹灯洒脱地闪烁着,就像是一群大都市的时尚人在嘲笑乡下来的土乡巴佬。我们并不是否认发展,也不是在宣扬停滞,只是替这位中国的历史老人难过,因为我们应该感受到了它那份鸡立鹤群的尴尬。

保护古城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和展示民族个性,而不是引狼入城,泛滥成灾被“异类”排挤。我们到了应该掂量一下夕阳辉映下的那些高层庞大的钢筋水泥巨大身影压在身上的沉重了,不能让那些钢筋水泥建筑形成新的围城,再一次遮挡我们的视野,压抑我们的思维。此时此地,谁也不能否认,中国要走向世界!

在对秦国的古墓发掘中,人们发现秦国人的葬俗与中原地区的传统葬俗有着许多的不同点,其中之一就是墓的朝向。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葬俗是死者北首而葬,墓向朝南。但令人惊奇的是,秦公陵园钻探和发掘的32座大墓却全部朝向东方,而著名的秦始皇陵也是朝向东方。人们十分不解,秦墓为什么要朝向东方呢?

有人分析,当时作为诸侯国的秦国,地处西陲,正想向东方扩张吞并六国,这种墓葬表现了秦公东进的信心。这种观点一出,立刻遭到了反驳。有人发问,如果秦公墓东向是为了东进,那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已经完成了东进的愿望,为什么秦始皇陵还要朝向东方呢?

有人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考证,认为秦人与东方的殷人、夷人都源于“玄鸟陨卵”的传说,他们有着共同的图腾崇拜。另外,秦人祈奉的少皓之神也居于东方,所以他们才会对东方具有这种特殊的感情。由于秦人迁居西陲年代久远,西陲距海岱又路途遥远,中间且有强敌阻隔,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像齐太公子孙“返葬于周”那样去追随祖先,而这种朝向东方的葬俗恰恰能表达他们不忘其本的心理。

这种解释,仅仅是根据文献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令人彻底信服。随后有人还从原始宗教信仰的角度,对秦人墓向朝东之谜做出了另一种解释。

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和证物,一切都只能是后人的猜测和推断。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还可以有另一种猜想:秦始皇五次东巡远至大海,难道只此这些吗?难道就没有想继续东征大海的念头吗?

相传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了统领被吴战败的齐地,遂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距城东南5千米的琅琊山上筑台。台顶营造“望越楼”,以南望会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封禅泰山,遍拜齐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因四时主祠建于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秦始皇到琅琊台后,为这里秀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遂迁3万户百姓,重筑琅琊台。经数年营造,终于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关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琅琊台行宫。

2009年,考古专家在山东省胶南市境内的泊里镇与琅琊镇之间发现了琅琊古城遗址,面积约20平方千米。考古专家初步认为: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台西北。秦朝统一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州、胶南、沂水、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今天,我们无法想象秦始皇如何如此重视黄海岸边的这一块土地,设郡、迁民、筑台。如今偌大的一个城郭消失了,勾践也好,秦皇也罢,琅琊城郭的今天一定是他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令勾践和秦皇当初都没看上眼的南邻东海之滨的另一块土地却崛起了另一个城郭,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