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

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权力制约监督的主体是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这对建立和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一)政策导向和理论观点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十八大报告在权力制约监督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论述,用制度制约监督权力的思路更清晰、目标更全面、主体更明确、定位更准确。

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这是时代的迫切呼唤,也是人民的高度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新的论述积极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和人们的期待,为我国今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路更清晰。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前,党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来防范权力滥用与腐败。改革开放前,党主要靠政治运动来防范权力滥用与腐败。改革开放后,党越来越意识到制度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权力运行的实践证明,制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制度更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方式与手段。十八大报告更加清晰地提出了用制度制约监督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新思路。

二是目标更全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其目标不再只是强调单一的监督制度,而是要构建全面系统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体系,即:除了建立基本的决策制度、执行制度和监督制度外,还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不仅要加强党内监督,还要加强社会“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从而真正达到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制约和监督。

三是主体更明确。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权力制约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从法理上讲,官员手中的权力本来就来自人民的授权,因而人民有权利对官员手中的权力使用是否得当进行监督。

四是定位更准确。权力制约监督的要义不在于是不是三权分立多党制,而在于执政者是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提出“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如果这些举措都能得到很好落实,必将有助于解决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1]

(三)对策措施和答题思路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这对建立和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

我国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由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所决定,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办大事,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也要看到,我国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决策权过分集中在主要领导干部身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首先要加强对决策权的制约和监督。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发挥思想库作用,加强决策的论证、听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最有效手段。公开的目的在于使权力的运行路线图更加明晰,权力的行使受到更多的制约和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防止权力滥用错用。权力公开,不仅是向部门或单位内部公开,也要向社会公开,接受本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制度公开,完善权力公开的机制,明确权力的幅度和依据,明确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载体和时间,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监督的作用,使监督覆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加强党内监督,落实党内监督条例,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要加强民主监督,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监督机制,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定期听取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意见,每年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工作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介绍,充分发挥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要加强法律监督,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询问、质询、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有关部门工作报告以及预算审查等监督职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完善监督的法律制度,确保人大监督有法可依。完善宪法和法律监督制度,确保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完善司法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的合法性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舆论监督是人民行使监督权的直接方式,具有其他监督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加快舆论监督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引导机制、纠错机制、反馈机制,提高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提高通过舆论监督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的意识和能力。总之,要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注释】

[1]郭文亮:《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南方日报》2012年11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