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

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发生的概率最高,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因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护士的职业防护应成为其重要内容,以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引发各种感染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7.其他相关因素 部分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差、缺乏个人防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高、防护措施缺失、安全用具少、缺少预防接种疫苗等。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一、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就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已开始进行专门研究,护理人员位于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之首。在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发生的概率最高,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健康生命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护士亦不例外。因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护士的职业防护应成为其重要内容,以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生物因素 这里指的生物因素,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是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主要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的疾病,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2.物理因素 护士在工作中有受辐射、触电烫伤、噪声等危害的可能。

3.化学因素 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戊二醛的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此外,消毒剂使用发生的手部皮炎亦是临床常见的职业危害。

4.锐器伤 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国内外资料显示,近年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引发各种感染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5.抗肿瘤药 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合理应用,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6.心理、社会因素 过去和现在,临床护士都处于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的环境。护士工作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及死亡,这些忧伤情绪常会影响他们的精神和生活;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加之恶性事件以及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都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和工作紧张感。

7.其他相关因素 部分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差、缺乏个人防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高、防护措施缺失、安全用具少、缺少预防接种疫苗等。

二、职业防护措施

1.教育与培训 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理及医学院校的教材及课程设置和继续医学与护理学教育计划中,加强管理,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广大医护工作者积极参与,确保他们的职业安全。

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研究证明,定期进行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预防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因此,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

2.管理制度

(1)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针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标准,制定预防对策。全面性的防护措施可预防职业暴露中的高危因素。

(2)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具体措施以及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补救措施等,如2004年卫生部已下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及暴露后的处理有了依据。

(3)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及处理,正确使用锐器盒,设置危险品的警示标识(黄色)。

3.防护措施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有力措施。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具体措施如下。

(1)洗手: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途径,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手卫生,关系到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为此,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稿),我们应明确洗手指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手卫生监测。

(2)戴手套:有报道,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可减低其感染率。故戴两副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

(3)戴口罩和防护镜、面罩,穿隔离衣,采取隔离措施:凡参与诊治、转移和隔离,确诊和疑似SARS、禽、猪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护人员,应按照传染科医疗常规穿隔离衣,戴上特制口罩、手套、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具进行治疗和护理。同时,医护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口罩的正确使用和保存,戴、摘口罩前彻底洗手。

(4)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经常清洁,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5)正确处理被污染被服: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清点扰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被污染后注意勿再污染周围环境,故应及时装入袋中。此时最好使用水溶性袋子,以便装袋投入洗涤机中加热消毒而不必另行消毒。

(6)消毒可重复使用的设备:使用过的可重复使用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患者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患者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废弃。在操作中,要防范通过被污染的器具再污染黏膜、衣服和环境,再用时一定要事先确保其为清洁消毒过。

(7)职业健康安全:规范普及相关知识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防护用具的供应和防护设施的完善;做好职业伤害的防范与补救工作。

(8)其他工作内容: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对医疗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护士的奉献精神,易造成误解以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是不讲奉献;传统观念认为护士为患者服务,应不怕脏、不嫌弃患者,戴手套等防护措施是不敬业。因此,岗前护士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工作后不间断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督查力度。

建立职业防护管理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的处理常规,风险评估标准等。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

通过研究或调查,向政府或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如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推广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真空采血系统等。由环保部门成立一次性医疗物品用后处理专门机构。医疗垃圾严格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将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