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死亡观与传统道德冲突的争论

现代死亡观与传统道德冲突的争论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死亡观认为死亡是一种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经常发生的客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千百年来,宗教一直在死亡观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渗透在传统道德中,有关死亡的道德观点都带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现代的死亡观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否定了传统的唯心死亡观。现代死亡观更加注重死亡的价值和贡献,与传统的生要完肤、死要全尸等观念形成对立。

二、现代死亡观与传统道德冲突的争论

(一)世界观上的道德冲突

现代死亡观是客观地认识和对待死亡,它与在唯物主义的观点上是一致的,不信鬼,不信神,更不信上帝,与道教羽化升天、佛教轮回转世等观念泾渭分明。这就与一些传统观念发生冲突。现代死亡观认为死亡是一种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经常发生的客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与唯物主义关于死亡既是一种自然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观点是一致的。注重死亡的客观性,论述人死是一种物质现象,并不存在死后的世界,这正是现代死亡观所论断的观点。传统宗教死亡观、鬼神论等承认死后世界的存在,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神秘观点,宿命论观点。千百年来,宗教一直在死亡观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渗透在传统道德中,有关死亡的道德观点都带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儒家道德虽然没有直言死后世界的存在,但从其敬事鬼神、重视祭祀的观点与行为模式也可以窥探出其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的死亡态度。道佛两家则明显带有唯心主义死亡观。如道教将人死比喻成蝉之脱壳蝉蜕或鸟生双翼飞升羽化的思想就明显认为人死后有一个未来世界。佛教在世俗信仰层面上更是直言死后世界的存在,并形成了描绘死后世界的完整体系。它将人死后的去处划分为六道,由此产生六道轮回、转世投胎的思想。佛教认为有六种生命存在状态,人只是其中一种状态,地球上所有其他类群,从高等哺乳动物到低等的原始生物为旁生,其他四类分别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人在现世的意识、语言、行为的善恶积累以及人死后对死者的处置决定人死后的去处、以何种形式投生,这样的生死不断的转化就是佛教的六道轮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教认为人死只是肉身的消亡,而人的精神或灵魂是不灭的,会不断的转世轮回,由于其对死亡解释的多维性和无限性,使人们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对中国人的死亡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说法。西方的上帝同样认为人死后上天堂或下地狱。这些观念和思想在现实世界中影响甚广,世界上60亿人口中,有40多亿是宗教信徒。在中国庙堂烟火缭绕,进香拜佛的人可按亿来计数,人死后的明烛烧纸,使冥府银行大发其财,葬礼仪式隆重,做道场,念佛经,虽然这里有悼念死者的含义,但也承认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承认神形可分离,人生可轮回。现代的死亡观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否定了传统的唯心死亡观。两者的冲突,说到底,这是世界观上的冲突,是从对世界根本认识上怎样对待死亡的伦理分歧。

(二)生命观上的道德冲突

如何对待死亡也是如何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传统的死亡观是建立在儒家的重生、贵生、珍生思想的基础上,而现代死亡观不片面强调延长生命而是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这与儒家重生、好死不如赖活着等观念发生冲突。传统道德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并且生命最宝贵的观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如《黄帝内经》中提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儒家代表人孔子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道家代表人老子也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大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认为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老子讲四大时并未把其他生物并列其中,而将人放于其中,表明了老子对人的根本态度:重视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道教在道家基础上深化了生命至重的观点,道教认为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道学家的经典《太平经》中倡导人命最重、寿为最善,并以阳尊阴卑之理,论证生重于死,活人重于死鬼,从另一方面说出了道教对于生命的珍视。道教对于生命的珍视还体现在明确反对、谴责戕害生命的行为,它认为伤害生命是一种极大的罪恶。道学家认为伤害人的生命是故犯天法的行为,罪责倍增。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传统思想对生命的重视。作为西方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灵、最贵之物,生命必须得到珍视。基督教极力宣扬此种珍爱生命的思想,基督教认为人之生命是属于神的,人无权伤害别人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也要同样珍视,基督教珍视生命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烈谴责伤害生命的行为。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确是万物之灵长,人的地位远远高出自然界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人比世上任何生物都更接近上帝,人分享着神的属性。上帝反对杀害人的生命,任何伤害人的生命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正如《圣经》有言流你们血,害你们命的,无论是兽是人,我必讨他的罪,就是向各人的弟兄也是如此。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人的生命是神圣的,是属于神的,而且人负有上帝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人生具有种种责任。所以,只有上帝才有权决定和处置人的生命,人自己无权决定和处置自己的生命。可以看到,无论中西方都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最为贵重必须得到珍视。而现代死亡观强调人权主义的观点,人生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在于个人,每个人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处境选择生存和死亡;强调功利主义的观点,对于一个在目前医学条件下救治无望的绝症晚期患者,不能仅仅为了十分有限地延长他的生命,而让病人家属和社会付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大量的医疗资源;强调医学人道主义观点,医学支持延长的生命实际上是在延长死亡过程,继续延长他们的这种痛苦是不人道的;强调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观点,人的生理层次的生命价值不是绝对的唯一,人不但要活着,具有生理学意义,并且还要活的有质量、有社会价值。社会对于那些已经走进死亡轨道的生命质量极低的丧失社会价值的人,经过本人要求和家属同意采取措施,让他们安详的死去,是尊重生命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些与传统的死亡观片面强调生命本身的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三)价值观上的道德冲突

现代死亡观更加注重死亡的价值和贡献,与传统的生要完肤、死要全尸等观念形成对立。中国自古以来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的观念,所以古人一直遵守生要完肤、死要全尸的行为方式,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孝的表现,同时更是对人价值的尊重。传统道德认为对人的尊重,不仅体现在人活着的时候,人死后对尸体的尊重是对人尊重的延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除了传统美德外,也不乏陈腐观念。自从医学发展到能够把死者器官植于病人身上,尸体器官就有了一种更伟大的功用延续生命。器官移植被誉为21世纪医学之巅。它已经成为治疗脏器衰竭的主要手段。目前全世界已有50余万例肾移植患者,1万余例肝移植,几千例心肺移植,1000余例胰肾联合移植,小肠移植目前也有开展。数十万名身患不治之症的患者通过接受器官移植手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器官移植是抢救病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是从60年代进入临床的,发展至今已取得显着的成绩,能开展肾脏肝脏、心脏、肺等26种以上。现代死亡观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着,它承认人活着的价值,也强调人死后捐献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价值。人死后还能够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把器官移植到别人身上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新的价值观与传统的生要完肤,死要全尸的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据介绍,我国每年新增需要肾移植的病人20余万,而每年只有5000例病人能够找到合适的供体,约占总数的2%。这种现象就是两种对死亡不同道德价值评价的激烈碰撞的结果。

(四)行孝观上的道德冲突

现代死亡观要求科学行孝,与传统愚孝呈现差异。孝敬老人和父母,无论中外,都是处理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孝道不仅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道德基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便将孝放到了核心位置。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如何对将要去世的先人行孝呢?中国古代曾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对于父母双亲他们活着的时候,让他们尽以天年、终以完身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样在他们生命垂危的时候,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抢救,以便他们能活到命定的岁月。这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位置。现代死亡观讲究科学行孝,强调提高临终生活质量,注重患者的尊严和价值,不以延长生存时间为主,以提高生存质量为宗旨。对临终的亲人,不仅给予方便和帮助,还应给予必要的安抚和鼓励,给予一种心理支持,一种情感关怀,从而提高临终生活质量。现代死亡观讲究科学行孝,强调共同面对死亡。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所以,完整的孝敬先人应包括孝敬先人的死亡。现代死亡观讲究科学行孝,强调协助先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古语曰:死者何辜,生者何堪?使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现代的死亡观的这些主张与传统的行孝观有着不同之处,忌讳之处,冲撞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