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辩技巧,慧于心而秀于口

善辩技巧,慧于心而秀于口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强调“慧于心而秀于口”、“精于思而美于言”。所以,演讲在失言、说错话情况下,如果懂得善辩技巧,及时弥补缺失,就能让自己演讲成功。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有个当家和尚名圆智,能言善辩,远近闻名。圆智闻讯前去迎接,并给乾隆在前面带路。乾隆一听,心里不大是滋味,但又不好发作。善辩就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有悖孝道”。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

古人强调“慧于心而秀于口”、“精于思而美于言”。演讲,是与意境紧密结合的,结合得好,就会天衣无缝,但如果结合得太粗疏,那么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所以,演讲在失言、说错话情况下,如果懂得善辩技巧,及时弥补缺失,就能让自己演讲成功。

1.避开争论的话题

演讲最忌讳的是引起争论,无论你对自己说的话多有信心,都很难在争论中取得最佳的讲话效果,避开争论的话题才是明智之举。

因为,当争论开始的时候,对方早已把你摆在对立面,即使你用尽方法也休想再去说服对方。人都是有尊严的,所以我们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先要尊重别人,让人家保住尊严而来赞同我们。很多演讲的人都很懂得这种心理上的微妙作用,他们用了这个方法,使满含敌意的人比较容易接受他的意见,而说者也不致损伤对方的自尊。

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有个当家和尚名圆智,能言善辩,远近闻名。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南下,来到天童寺。圆智闻讯前去迎接,并给乾隆在前面带路。乾隆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拿我作个比方?”圆智闻言,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

乾隆一听,心里不大是滋味,但又不好发作。两人来到天王殿,只见弥勒佛喜眉笑眼地迎面而坐,乾隆的点子来了,便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他为何而笑?”圆智答道:“启禀圣上:他是在笑贫僧命运乖蹇,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乾隆一听,心中暗喜:这下子给我抓住把柄了,又问道:“他也在对我笑,照你所言,他也在笑我碌碌无为了。”圆智面对乾隆咄咄逼人的发问,不慌不忙地应答道:“哪里、哪里,佛爷对不同的人的笑有不同的意义。他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你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凡夫俗子,气量狭窄,笑里藏刀!”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走到半山腰,乾隆想起上山之比,想再为难一下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正在下山,你又该怎么说呢?”说完,得意地看着圆智,谁知圆智稍思片刻,即从容答道:“如今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啊!”乾隆一听,目瞪口呆。

在这里,圆智面对乾隆皇帝的刁难,过关斩将,应对自如,除了他才思敏捷之外,也与他善于根据需要变换角度而随机应变有直接的关系。

在演讲中,我们都应采用随机应变的机巧。与其从一个角度说不圆的事理,还不如换一个角度把它说得令人信服、满意。

2.善辩技巧:情感+理智+逻辑

善辩就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所谓以理服人,就是讲道理。简单的事情,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足以能够讲清楚、讲明白。复杂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的邀请,参加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上演不久,赫尔岑就厌烦地用双手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了。这时,女主人对赫尔岑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便推了赫尔岑一下,问他:“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赫尔岑摇摇头,指着演奏的地方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对赫尔岑说:“你说什么?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赫尔岑心平气和地反问女主人:“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问不以为然,不服气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赫尔岑听了这话,风趣地对女主人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赫尔岑在这里就抓住了女主人“只要高尚的东西就能流行”这一语言破绽,并将这一谬论进一步渲染,并以此推出了令对方无以应对的“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之谬论。所以,和人争辩之时,你只需抓准对方的弱点,找出语言中的漏洞,便可一击而中。

由此可见,说服他人认同你的观点的最佳语言技巧就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如果试图证明对方每一点都完全错误,即使你让对方无以辩驳,对方也不会把你的观点当作他自己的观点接受,你应承认对方某一点长处,或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些让步,避免让他人自惭形秽,这是感情、道理和心智力量的使然。

但很多情况下虽然对方已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改变主意同意你,但他的自我意识成了障碍,他的自尊心不让他承认错误。因此,要了解对方的心理,替他打开心理之门,帮助他走出进退维谷的境地,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提醒对方,他在做决定时可能没有考虑所有因素,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说话。你可以这样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我就能理解你为什么做如此决定了。要是我,也会这样做的。”给人找个“梯子”,他就好下台了。

事实证明,情感+理智+逻辑的方式是让对方接受的有力武器,而陈述你的观点的最好方法就是谦和、确切并有诚意。情感的力量是情感的认知和共鸣,道理的力量能使人们信服观点的论证,心智的力量则能使人们接受你,并进而在有意无意中相信和支持你的论证与反驳。不要情绪化,言过其实。要灵活一些,妥协一点,不时做些小的让步。要坚持这一原则:细枝末节可以让步,原则问题必须坚持。

3.借题发挥,“旋尔再击法”

辩论时要善于借助对方的话题反击,但是“借”字,能否借为己用,取决于论辩者的论战经验和思辨能力。

借题发挥能够化尴尬于无形,大有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之势!

一次,司马昭与阮籍同上早朝,忽然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放荡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弑母亲呢?”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

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其实,阮籍在失口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就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巧妙地平息了众怒。

在现实生活中,借题发挥也大有用武之地。

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这个答案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当这名女生意识到错误后,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什么叫作新‘三纲’?”

她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中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

承认口误总是会给人带来遗憾,更高明的解决之道是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4.出其不意,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就是避开对方的实力与冲击力,瞅准其最薄弱的地方或侧面,进行论辩与攻击。

我们在辩论时,不是所有的对抗例证都存在着漏洞。在更多的情况下,辩敌的对抗之词都是严谨缜密、毫厘不差的。这时候,就要避开对方的冲击力,从侧面突发反问进行“强攻”,这是行之有效的反对抗击法之一。但是有一点,要出其不意而迅速,这个反问必须直接攻向对方的立论点,不能有任何偏差,否则就会影响反对抗的力度。

一次,两个人上法庭打官司。

其中一人说另一人欠他二百两黄金,而另一人硬是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从来没有向他借过金子。”

“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给他的?”法官问原告。

“在离城不远的一棵树下。”原告说。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来审问,树叶将会告诉我实情。”法官提出这样一个奇怪的建议。

于是,原告便动身去摘树叶,至于那个大喊冤枉的被告则留在法庭上。这时,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而转过头审理别的案子,这位被告在一旁无所事事,于是津津有味地看法官审案。

正当另一个案子审到高潮时,法官突然回过头来轻声问他:“依你看,他现在走到那棵树了没有?”

“依我看,还有一段路呢。”

“哦?这么说,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么会知道还有一段路呢?”法官立刻抓住他的话柄质问起来。被告这才知道露了马脚。

在这个例子里,法官用的是由远至近之术,他不问被告是否知道那棵大树,而是故意让原告去找树叶,接着又去审理别的案子,并把被告放在一边。待他的思想松懈之后,再用看似轻描淡写的一问,使对方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了实情。

出其不意的进攻不一定都是要麻痹对方的神经,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颠覆对方思维,从侧面巧妙进攻。我们在辩论时应注意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同时也要颠覆对手思绪,要善于抓住对方言语中的漏洞,乘胜追问,在这种强有力的语言攻势下,不怕对方不屈服。同时在交谈中和颜悦色、沉稳不乱,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由远至近的论辩方法是一个推理过程,在运用时要注意不要过早地暴露目标,以防对手有心理准备。开始的话题还要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太深,且更不能与主题离得太远,要注意与主题的联系;最后还要注意论辩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出其不意的进攻,可令对方防不胜防,在辩论中做到这一点,至少可以让你占得先机,再综合运用其他辩术,一定会让对方溃不成军。

3.失言不怕,给自己找“梯子”下台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在演讲过程中,无论凡人名人,都免不了会发生失言这种情况。虽然其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那么,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去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呢?回答是肯定的。即,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及时改口。

很多名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曾有过一时的言语失误。但是面对失言,有的人坦言承认,有的人则会死守“城池”,而后者的代价往往是非常惨痛的。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尽管他并未去过玻利维亚,但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

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下,如下办法可供参考:

(1)模糊化并引申。

就是发现自己说错了话,迅速将错误言辞引开,从容地把错话模糊化处理。比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

(2)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

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要强改过来自然不好,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说错时一定要将曲解词义、讲错的地方拉回来变成正确的。“歪理”拉正,需要我们具备随机应变的技巧。所以在演讲中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分散别人的注意力。说错的话,要学会巧妙地改正,将对方的注意力吸引到别的事物上,把紧张的话题变成轻松的玩笑。

(3)承认疏失但不引起别人不满句型。

“是我一时失察,不过幸好……”勇于承认自己的疏失非常重要,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承却淡化过失,转移众人的焦点就可以了。

会给自己找“梯子”下台的人常常趣说自己,把自己看作是幽默对象,风趣地介绍自己的缺点、优点、特有的经历和思想感情等。说自己的缺点是一种自嘲,不是自轻自贱,而是一种豁达开朗和返璞归真的人性美的体现;当然有时的趣说自己也是一种高妙的应变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