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受繁华而动于气

不受繁华而动于气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受繁华而动于气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因薛侃跟随老师王阳明做学问,并在中离山讲学,因此,人们又称其为“中离先生”。其实,王阳明说的这些话,阐明了一条修身养性的原则,那就是在对待世事时,附加自己一分主观好恶,便会给自己的身心增加一分负担。

不受繁华而动于气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唯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传习录》

提问者侃,就是薛侃,字尚谦,是明朝潮州府揭阳(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县)人。早在公元1517年,薛侃便高中进士,颇具贤名。由于薛侃为官清正刚直,坚持“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的原则,做了许多益乡益民的好事,德名远扬。因薛侃跟随老师王阳明做学问,并在中离山讲学,因此,人们又称其为“中离先生”。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薛侃返回自己的家乡讲学,在他的大力传播下,心学在当地得以盛行。

一次,薛侃与老师王阳明在花圃除草,薛侃问道:“世界上哪一种善是很难培养的,哪一种恶是无法消除的?”

王阳明回答说:“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培养与消除。若是这样看待善恶的话,就是仅从躯壳方面来看的,从根本上选错了角度。”

听完老师的此番话,薛侃并没有真正理解。见薛侃依然满脸疑惑,王阳明继续说道:“在天地之间的万物中,就拿花与草来说,它们原本便是处于平等的位置,它们之间哪里有好与坏的区别?只有当人们的意愿不同时,即所站的角度不同,才会有不同的结论。就像一个喜欢花的人,便会认为草是微不足道、不起眼的,甚至认为草的存在影响了花的美丽,认为草是坏的;相反,若是人们希望得到一片绿茵的话,就会认为草是好的,认为花只是暂时的,是不好的。如此不同的结论,正是由于人们内心的好恶造成的,因此,从根本上便会错了意。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不存在善与恶的区别了?其实,无善无恶乃理的宁静,而既有善又有恶则是心的异动,只有对于外界的事物保持不动心,便没有善与恶,这样才能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在王阳明看来,同样没有善恶观念的佛家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就是:佛家只注重无善无恶,除此之外再也不管其他的了,因此佛家是无法治理天下的。圣人所谓不分善恶就是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绝对的善与恶,而是他们所主张的心不动。从这一观点来说,就不能简单地将草归于恶类。但是,若是草影响了花的生长,在这样的情况下除去也是没关系的。只是这样又会转成为好恶的归类了。

因此,王阳明认为,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简单地进行善恶的分类,而是要“循天理”,如果完全没有善恶的区别之心,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感知之人。王阳明还指出,不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就是指无论是善是恶都需要按照事物是否循天理而定,而不需要再去为事物增添其他附加的东西。

其实,王阳明说的这些话,阐明了一条修身养性的原则,那就是在对待世事时,附加自己一分主观好恶,便会给自己的身心增加一分负担。只有放弃自己的主观好恶,才能从容地应对每一件事物,而不至于增加自身的烦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