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讲中幽默的作用

演讲中幽默的作用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演讲中适当运用幽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小张的脸色却顿时沉了下来,没说一句话,转身离开了。后来,小张再也没有与同事的妻子来往。有点过但无伤大雅的玩笑还是可以开的,但故事中男同事的妻子与小张开玩笑时的用词,确实太难听了些,小张难以接受也是情有可原的,与同事的妻子断交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常言说:“幽默是开启欢乐之门的钥匙。”许多名人政客都善用幽默来调节气氛或应付一些棘手的问题。在演讲中适当运用幽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不仅能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有时候它还可以帮你摆脱尴尬、营造愉快的讲话氛围。

1.戏谑也要有本领

戏谑就是幽默吗?古人说:“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谑而不虐,才是善谑;谑而至虐,就是不善谑。虐是戏谑分寸的分水岭。什么叫作虐?就是你的说笑刺激性过分强烈,对方不能接受而发生不愉快的反应。而幽默能使紧张的精神放松,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避免刺激和干扰,摆脱窘困的场面,消除身心的某些痛苦,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有人形容,幽默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起到缓解人际关系紧张的“安全阀”的作用。它可以解除误会,稀释责难,和缓气氛,减轻焦躁,可以使陌生人相识,怀疑者消除疑虑,戒备者抛弃戒心。

一个人如果说话少了幽默风趣,整天不苟言笑,整天拉着脸,表情严肃,就会让人产生压力,不易接近。可是戏谑也不是容易的事。许多人喜欢和别人开玩笑或嘲弄别人,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将玩笑开得有些过火,伤了双方的情分。因此,在开玩笑之前必须好好动动脑子,管好自己的嘴,以免出口成刀,伤人无形。凡是有批评味道、敏感及隐私问题的玩笑最好不要开,防止玩笑过了火,变成中伤他人的武器。

普通的戏谑可以把某人作对象开开玩笑,如果对方与你交情很深,你取笑他也许不会发生误会;但如果彼此原属泛泛之交,你取笑别人,自然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可能反目成仇!尤其是戏谑别人的缺陷更不是幽默!

如果你想谈吐幽默风趣,就要有即景生情的智慧。幽默有时是一种睿智的说话艺术,但要有分寸,在分寸之内,大家就欢乐,超过了分寸,便要引起不欢。分寸没有明确的标准,要因人而异,要看对方心理上的反应程度。幽默要得体、高明,也需要有本领,要事先学习一些窍门与方法,研究幽默的方式。有些人开起玩笑来不管不顾,只顾自己开心,而忽视了被开玩笑者的心情,这是幽默和做人的大忌。

请看实业家王光英在讲话时是怎样在调侃中巧妙戏谑的:

王光英当初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时,一下飞机就遇到香港记者提出的棘手问题:“你带来多少钱?”王光英见对方是个女记者,急中生智说:“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你说对吗?”随机应变的一句戏谑妙答,既达到目的,又有幽默感,比以支支吾吾或哼哼唧唧来掩饰,不知要强多少倍。

好的幽默可以让人听而不倦。幽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是智慧与爱心的象征,是思想、爱心、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上的绝妙运用,是良好修养的反映。

幽默的表现形式很多,它常常表现出一种滑稽、诙谐、打诨、风趣、含蓄的精神现象,它的妙语使人发笑,回味无穷,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交际氛围。幽默得好,使人欢快,使人轻松,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很多人喜欢和幽默者交谈,喜欢听幽默者说话,因为人们需要幽默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

2.开玩笑时为自己留余地

精明的人在与人开玩笑时都会为自己留有余地,他们能够把握住开玩笑的度,让玩笑成为缓解气氛、消遣娱乐的好帮手,而不是把玩笑作为攻击他人的一件武器。生活中人们常把调侃或可笑的事当成幽默,这是一种误解。有的人生来就有幽默感,但有的人却没有。一个没有幽默天才的人,如想勉强装得幽默,一般是不可能的,甚至会弄巧成拙。

一位丈夫要出国深造,妻子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到那个花花世界,说不定会看上别的女人呢!”丈夫笑了,调皮地说:“问题是谁看上我呀。你瞧瞧我这副尊容,瓦刀脸,罗圈腿,招风耳,站在大街上怕是人家看都不看呢。”说得妻子“扑哧”一笑。丈夫的自嘲,隐含让妻子放心的意思。这比一本正经地发誓,更富有诗意和情趣。

自嘲运用得好,可以使讲话平添许多风采,如果运用不好,会使他人反感,造成谈话障碍。当然,自嘲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不宜到处乱用,比如对话、辩论、座谈讨论、调查访问、演讲等就不宜使用自嘲。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意义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不过是当事者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幽默方向发展的手段而已。

某广告公司里的一位员工小张,新婚不久就开始发福,原来纤瘦的身材逐渐胖了起来,或许是因为婚姻有了归属、生活稳定的缘故吧!有一天,单位一位男同事的妻子来公司给丈夫送东西,不料与小张相遇了,而小张恰好与她是旧相识,大家聊了一会儿,男同事的妻子突然对小张说:“哎呀,你怎么搞的呀,现在胖成这个样子,脸胖得都看不到眼睛了,再发展发展真的不堪设想啦!”在场所有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可小张的脸色却顿时沉了下来,没说一句话,转身离开了。等笑她胖的人都走了以后,她再也压不住心中的火气,破口大骂。同事送走妻子回来后,见此情景立即赔不是,场面搞得十分尴尬。后来,小张再也没有与同事的妻子来往。

朋友间开玩笑要讲究分寸,即使双方关系再好,开玩笑也要注意别太过火,避免恶语伤人的现象出现。有点过但无伤大雅的玩笑还是可以开的,但故事中男同事的妻子与小张开玩笑时的用词,确实太难听了些,小张难以接受也是情有可原的,与同事的妻子断交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生活中,因为开玩笑不留余地而造成的悲剧实在是数不胜数,究其根源大多数是因为玩笑开得太过火,给调侃对象造成了伤害,所以,开玩笑要讲求分寸,留有余地,千万不能给他人造成伤害,损害了双方关系,那就得不偿失了。当然,也不要因为怕把玩笑开得过了火,就不与别人开玩笑,整天一本正经的。生活中与人开玩笑是可以的,但在开玩笑时一定注意要留有余地,把握分寸。

留有余地不是油嘴滑舌,而是一种才华横溢的表现,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标志。留有余地也不是过分重复别人的用词,造成“熟而生厌”的心理反应。开玩笑更不是丑的模仿,如尖声怪腔、污言秽语、荒诞不经,这样就只能给人无聊的感觉。

任何人都有自尊心,如果你没有摸清楚一个人的喜好就擅自拿他开些不得体的玩笑,即使他当时能忍受,可事后也会把你对他造成的伤害记在心里。所以,开玩笑时一定要为自己留余地,更要避免伤害人。

3.“出乎意料”让演讲出彩

“出乎意料”可以有意引导听话人,使其在听话中“大出意外”,从而取得出彩的效果,常见的方法是先表述一种事物的多种情况,或者多种事物的一种情况,使听话者心理上形成一种明确的语意趋势,然后突然转向,亮出与先前趋势不同的奇妙的意思,使人发出一种由意外而引发的笑。这种形式,常常会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给语意趋势加压。

一是语意趋势的层级递增。语意的层级,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到高……层层递增的。

一位阔太太想答谢女导游,问她要什么?女导游顿起贪心,但又不便明言,便说:“我爱打扮,给我一些耳朵、手指或脖子上用得着的东西吧。”第二天,阔太太派人送来了一盒薄薄的肥皂片。

作为幽默主体,阔太太完全听得明白,女导游想要什么。但她故意将“我爱打扮,给我一些耳朵、手指或脖子上用得着的东西”这些话误解为“用肥皂洗手洗脸”,这种误解是有意识的。

又如两人的对话:

甲:衣兜里插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

乙:两支钢笔的呢?

甲:是大学生。

乙:插三支钢笔的呢?

甲:留学生!

乙:那么,插四支钢笔的呢?

甲:那……那是个修理钢笔的!

这段对话,就是利用了突然出现逆转性的反差……“那是个修理钢笔的”,“出人意料”幽默的效果好极了。

二是语意趋势层级递减。语意的层级是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高到低……层层递减,以至于小到超出了意外。

在美国一次观看足球比赛的看台上,3个小伙子正好坐在3个戴高帽子女人背后,帽子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小伙子们很不高兴。其中一个说:“伙计们,这里戴高帽子的人实在太多了!我希望我住在俄亥俄州,那里只有25座教堂。”

另一个说:“噢,我希望我住在爱达荷州,那里只有20座教堂。”

最后一个说:“噢,我希望我住在俄勒冈州,那里只有15座教堂。”

刚说完,前面一位女士突然转过身说:“你们为什么不去地狱呢?那里一座教堂也没有哦!”

三个小伙子有的耸肩,有的吐舌,暗暗地笑了。周围的人听了也乐开了。这段对话利用了语意递减中的突然转向,形成了幽默。

还有一种是在语意断而再续中生出奇妙,说话者故意把本来可以一口气说完的一句话,故意不一口气说完,而有意先停顿一下,给对方留下一个预测语意趋势的时间,然后再把后一半说出。当听者听完以后,突然发现说话者的意思竟“出乎意料”,顷刻顿悟,开心一笑。

三语意表达的割断,有时也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来实现,如:

一个小伙子说:“昨天在大街上,有一位漂亮的姑娘与我素不相识,却主动开口对我说话。”

“你可要走运了!她对你说什么了?”

“她说:‘随地吐痰,罚款’。”

“小伙子”有意把要表达的意思截成两节,使朋友在心理上预测“这小子有艳遇”了。可是,当他把姑娘的话说出来的时候,竟完全在听者的预测之外,话语便出现了幽默。

这种口语上的停顿,实质上就是对思维惯性的利用。停顿前说的部分,常常是给对方一个思考方向的暗示;停顿后说的部分,则是语意的陡然逆转,让人产生某种突兀感。

除了语意的“出乎意料”可以产生幽默之外,选词择句等修辞手法突破听话者的预测,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如“前途是光明的!”“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弯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脍炙人口的名言,别人心里不约而同地把下半句预测出来了。但是后半句竟意思没变,曲折”变成了口语词儿“弯”,“出乎意料”的制造幽默。

4.借题开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演讲时,怎样开讲,是一件很棘手的事,甚至是很难的事。

借题开场是借助自己前面的人的某句话或周围的某个事物作为话题,通过超常的发挥,从而开始你的讲话的一种技巧。

借题开场就是帮你解决“开头难”这种困难的,它通过找准话题、荒诞发挥等方法来制造说话效果。一般情况下,当你的开场效果出来了,对方接受了,你的心理距离就与对方缩短了。这样,再转入正题,对方就会对你感兴趣,放松心情,集中注意力去听,接下来你的讲话就会顺当多了。

一位胡老师有一次被邀请到外地一所大学去演讲。至于怎样开讲,胡老师心里也没谱,如果按照常规的开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你们……”也未尝不可。但刚巧,听到主持人介绍:“下面就请胡老师来给大家作报告。”胡老师灵机一动,拿过话筒,接着说道:“我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话音刚落,听众大笑。

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的气氛,沟通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一石三鸟,堪称一绝,制造了很好的开场效果,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胡老师的幽默在于巧借自己姓氏和主持人的介绍作题,反其意而用之,“胡说”一词作为点睛之语,开场效果自然而出。

由此可见,借题开场术的关键在于找准话题后,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谐音、修辞、相关等各种手法,引导别人往出乎意料的方面想。

再看一个历史故事。

有一次乾隆问刘墉:“京城里有多少人?”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刘墉没想到的,但他却非常冷静,立刻回答:“只有两人。”

乾隆问:“此话何意?”

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

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

刘墉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

乾隆说:“此话怎讲?”

刘墉妙答:“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只有一个属相,岂不是只有一人出世?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

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他明知这是乾隆故意的刁难,但不回答又显然不行;回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说,这才急中生智,借题开场,转眼间就妙答趣对皇上之问。

5.反话正说,以趣解难

反话正说的幽默表面上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示出诙谐之趣。比如朋友好久不见,突然见面发现对方长胖了,你可以这样调侃:“你越来越富态了!”这带点戏谑性的幽默似乎不太难做到,但如果换成正话反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这样的幽默的表达则更是技高一筹,会令你的朋友嗔怪地笑起来。从字面上讲,这似乎荒诞不经,但从深层次上理解,虽不明言,却了然于心。二者一对照,反差很强烈,谐趣就形成了。

19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的作曲家罗西尼。一天,一个作曲家带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作曲家问他:“屋里是否太热了?”

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借用他人、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又不伤情面,达到了阐明己意的目的。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或难于说出口的话,这时候,我们给别人找个“台阶”,便是婉转的化解危机的好方法。以趣解难是一种高超的幽默技巧。很多时候不协调造就了幽默,使用幽默会淡化了矛盾,而以趣解难的妙处就在于它产生了趣味横生。以趣解难之所以趣味横生,是因为它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既有让人兴趣盎然的趣辩,令人深恶痛绝的狡辩,又有包含着幽默与善意,营造了丑恶的苦涩果实,有时还会让人啼笑皆非,难置可否。

有人说诡辩有一对孪生子,那就是趣辩与狡辩。其实就诡辩本身而言,它是一种神奇的辩论方式,有时令人厌烦,有时又能给人以乐趣。

有一对夫妻忙碌了一天,感到很疲劳,做丈夫的想休息一会儿,就顺手拿了一份报纸来看。这时,妻子在旁提醒他:“哦?亲爱的,你把报纸拿倒了。”“哦,是吗?亲爱的,你以为倒着读报很容易吗?”丈夫回答。

一位房客对房东说:“我实在忍受不了了,这糟糕的房顶一直在漏水。”

“你还想咋样?就凭你付的那点房租,难道还想让它漏花生油不成?”房东狡辩道。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以趣解难的话说时要看场合和对象,否则,让人尴尬也会让自己尴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