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校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引擎

职校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引擎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关注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影响,试图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通过专业发展引领教师走出职业倦怠“泥潭”的办法,进而改进职校教师生存状况,提升学校整体发展能力。职校教师凭借个人的力量要改变工作环境有一定难度,只有主动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建立核心竞争力,保持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教育管理,科学谋划个人的专业发展,才能走出职业倦怠的“泥潭”。

专业发展:职校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引擎

张存江 肖金凤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状,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现代心理学家表示,职业倦怠已成为21世纪的社会流行病”,职业倦怠可谓人人都有,差别只是程度不同或频率不同而已。著名教育家陶西平说“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使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充满情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关注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影响,试图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通过专业发展引领教师走出职业倦怠“泥潭”的办法,进而改进职校教师生存状况,提升学校整体发展能力。

一、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表现

作为职校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之初,是满腔热情和乐于奉献的,感到自己的工作具有社会意义,由此产生了个人满足感。但现实是无情的,由于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职校教师较高的期望与职校教师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加上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矛盾和冲突后,情绪开始波动,长期积累就形成了职业倦怠,有些人甚至产生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此时工作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工资就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了。很多教师就是因为秉持着错误的信念和工作模式而不自知,才会最终跌入职业倦怠的泥潭,且越陷越深。费登伯格把这种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亚成分:第一,情绪耗竭;第二,人格解体(也称“去个性化”);第三,成就感降低。这三种行为反应在职校教师中有特殊的原因和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与就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较差,平行班少,同时受生源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师资结构性失衡,有的专业教师尽管本专业的学术水平较高,但常常必须承担本专业及相近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有些课程甚至根本不熟悉,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备课工作量很大;再加上很少有机会参与生产实践,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导致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跟不上岗位需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渐渐对所从事的工作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了情绪耗竭,表现为疲惫、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

职校教师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工作内容单一,生活圈子狭小,与外界的交往不多,容易失去生活的新鲜感和工作激情,个别教师性格孤僻、自卑、怯懦,也导致人格解体,表现为远离学生、厌倦上班、工作消极、纪律松弛,甚至玩世不恭。

职校学生中文化基础差、思想品德有偏差的比例相对较高,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较大难度,教师工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与接受能力,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纠正其如吸烟、喝酒、泡网吧、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职校教师自嘲为保姆、消防队员,精神状态高度紧张,时刻处在应激状态。即使这样,教师的付出却还常常得不到学生、家长的理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社会上,职校教师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其他学校的教师及国家工作人员。因此,职校教师常常感到付出的努力得不到相应回报,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心力交瘁、心灰意冷。

二、职业倦怠严重阻碍了职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职校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状态,对其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主要表现在:

(1)生活质量下降。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经常有莫名的疲劳感、紧张、内分泌失调、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疾病增多,长期得不到缓解有可能诱发神经官能症、重型精神疾病等,甚至有研究表明“过劳死”的主要原因就是职业倦怠。研究显示,近八成职校教师自感身心疲惫;多数职校班主任总在担心出事情;半数以上的人反映自己缺乏热情和活力,常感烦躁,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容忍度低,易怒;近一半的人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变坏,常常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冷漠、悲观。

(2)师生关系恶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工作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会不到快乐,对学生缺乏耐心,缺少情感关怀,习惯于消极地解释学生的言行,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师生关系逐渐由疏远、猜疑、消极沉默,到互不信任、相互戒备,甚至发展为相互敌对,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工作不思进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只是依靠一种“惯性”工作,全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较少关注职教领域的新情况和新进展,对学习和进修没有兴趣,而不学习、不钻研的结果是信息和技能的匮乏,愈发加剧了难以胜任教育教学的不良体验,以致出现恶性循环。同时,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同事间协作困难,工作效率低下,上课迟到早退,甚至“开天窗”,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毫不夸张地说,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埋在职校中的“炸弹”,对职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甚至对学校的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用专业发展的阳光驱走职业倦怠的阴霾

研究证明,职业倦怠并非由身体劳累所形成,而主要来自心理的疲乏,也就是说工作强度本身不是根本或关键原因,主要与个体心理状态有关。即使辞职、跳槽,职业倦怠也只能得到暂时缓解,一旦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新一轮的职业倦怠又会卷土重来。职校教师凭借个人的力量要改变工作环境有一定难度,只有主动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建立核心竞争力,保持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教育管理,科学谋划个人的专业发展,才能走出职业倦怠的“泥潭”。

调整职业心态,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从态度和观念上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是走出职业倦怠的前提。尽管工作为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但职校教师不应仅仅为谋生而工作,还应当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享受工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好之并乐之”。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一个热爱职业的人是不需要什么毅力去坚守什么的”。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尤其必须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自觉控制和合理释放不良情绪,在日常工作中寻找乐趣,正常跟家人、同事沟通和倾诉,享受每一次细小的成功,享受付出努力后专业成长所带来的快乐。

确定个人发展目标,设计好职业生涯。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树立起标杆,用目标激励自己,这样有助于赶走倦怠。职业生涯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自我反思。波斯纳(G.J.Posner)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反思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以往长处和不足,了解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可以采取写教学反思、对话、调查、座谈会等方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自我反思。二是自我定位。给自己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又有挑战性的定位是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尽管职教事业有起有落,个人职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再加上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专家和卓越教师,但可以把自己定位在本学科的带头人、骨干教师、技术能手、好班主任,起码是一位合格的教师。三是制订行动计划。定位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具体目标。比如做一个好班主任,就从开好一次主题班会、做好一次家访、转化一名特殊学生等具体目标开始,一个目标达成后,就会有信心再朝另一个目标前进。一系列具体目标组成阶段目标,每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会使自己向职业生涯的总目标前进一步,达成目标后的成功喜悦将驱走职业倦怠。

寻找事业的新支点,建立个人核心竞争力。职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所培养的学生有过硬的技能,而目前检验技能培训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师生技能竞赛获奖的等次和人数,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普通高中的高考指标完成率。对职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而言,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自己参加或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是建立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积极参加本专业社会服务,向社会各界展示职校师生过硬的技能,既能拓宽师生视野,也可以让社会更多了解职校教师,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因此,自觉介入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把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就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新支点。当教师成长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拥有自己的一片领域并得到肯定和尊重时,所享受到的成功喜悦,将引领教师走出职业倦怠。

保持学习状态,主动适应职业需求的变化。学习不仅可以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恢复“底气”,消除知识枯竭的状态。对职校教师而言,最有效的学习途径有两条:一是向书本学。读专业书籍,可以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让自己成为适应职校多学科教学要求的称职教师;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可以从专家们的成功经验中汲取养分,发现自己与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差距,提升自己的理念,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读修身养性的书籍,可以在读书中寻找调整心态的良方,依靠知识的力量驱走倦怠。二是向生产实践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十一五”期间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中特别加上了“企业实践”这个环节。职校教师应当积极响应号召,到与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开展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掌握较高的生产操作技能,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把从企业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企业实践不仅可以充实教师生活,调节心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帮助教师消除知识枯竭的恐慌,走出职业倦怠。

积极参与教育管理,构建和谐的支持体系。大量研究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倦怠。支持不仅限于物质支持,更主要的是情感上的倾听、关怀、鼓励等。职校教师应当以真诚、友善、宽容的态度去建立好良好和谐的支持体系,其中来自领导和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尤其重要。有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担任班主任更有助于找到打开学生心屝的钥匙,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任小艾、李镇西等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无不源自于长期从事班主任及其他教育管理工作所形成的积淀。另一方面,在职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由于职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班主任等教育管理人员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来自班主任的各种愿望和要求更加容易得到支持。因此,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更有助于走出职业倦怠。

当然,走出职业倦怠,还需要社会调整对职校教师的过高预期,形成重视职教、尊重职校教师的舆论导向,让职校教师处于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使之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自豪感;需要学校建立和谐、民主、激励的组织文化,让教师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只有这样,职校教师才能远离职业倦怠,使每一名职校生健康成长,让职教事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陶西平.创设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中小学管理,2007(11)

[3]何健雄.谈职业中学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2008年1月4日http://www.zsedu.net/

[4]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0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