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贵有疑,勇于质疑,善于释疑

学贵有疑,勇于质疑,善于释疑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学生有了质疑兴趣,教师还要依据教材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还要让学生质疑后自寻答案,善于释疑。通过抓住上述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教学就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观念,给予学生问的权利,创设和谐氛围,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相信学生的创新之门必定能打开,学贵有疑,勇于质疑,善于释疑。

学贵有疑,勇于质疑,善于释疑[1]

陈晓静

所谓“质疑”,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让人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并由此形成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质疑,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个性化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可是,在当下的中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激情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呈现递减状态,很多学生鲜有问题提出,甚至不会质疑。该如何启发学生多思善想呢?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平等中的首席”

现今有些老师依旧没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教师问——学生答”,为了赶进度,在教学中未设置质疑这一环节,或者流于形式的让学生问几个问题,依旧按照自己之前备好的教案教学。也有些老师害怕在课堂上被学生问住,丢了面子,因而不鼓励学生质疑。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敢也不愿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质疑,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就受到了限制。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自我改变,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师生平等的观点,课上能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教案,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下努力钻研教材,练就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本领。而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态度,自己一时不懂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相信这样的老师定会给学生以亲切感,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二、营造氛围,提升效率,“百花齐放才是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现在有些学生不愿深入思考,提不出问题;有些学生则怕问错问题,引起其他同学的讥笑。因此,作为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鼓励学生多提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他的创造力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因此,老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融入课堂,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交流气氛,让学生知道不管提出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只要动了脑筋,那就是好的。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在和谐气氛中乐于质疑。

三、教授方法,优化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学生有了质疑兴趣,教师还要依据教材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还要让学生质疑后自寻答案,善于释疑。

1.对课文标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基本上都是各时期的经典文章,而他们的标题或叙述了文章的主要对象,或反映了议论文的作者观点、论题,或表明说明文的诠释对象等等,对我们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极为重要。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抓住课题来提问,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就能根据所提的问题去阅读课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说在讲解《过万重山漫想》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中的关键字质疑,如“万重山”指的是哪里?“漫想”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过“万重山”时有怎样的一些联想?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教学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对重点词句质疑

重点词句在文中主要是指出现频率较高的语句,或有特定含义的语句,抑或文中的过渡句或议论抒情的句子等。在文中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深入探讨往往能收到理解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真正用意的效果。如《故都的秋》,本文的文眼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通过分析讨论,可以了解“清”“静”“悲凉”其实就是故都秋的特点。通过抓住上述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教学就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3.对篇章结构质疑

把握篇章结构,就能科学地揭示各段、各意群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主题。对于篇章结构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他们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质疑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如在教学《师说》时,我就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本文在结构布局上有何特点。经过质疑讨论,学生知道本文先提出中心论点并说理论证,接下来用事实进一步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第三段以孔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生关心,最后赞扬李蟠谦逊好学,说明写作缘由。

4.对写作手法质疑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在学生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后,要鼓励学生将之运用到课文中去,去分析每一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如在教学《赤壁赋》时,我就先质疑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一问比较简单,通过标题我们就能知道“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接下来学生会很自然地质疑:那么文中如何体现赋“铺陈”的特点呢?老师这时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寻求答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观念,给予学生问的权利,创设和谐氛围,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相信学生的创新之门必定能打开,学贵有疑,勇于质疑,善于释疑。

【注释】

[1]原载《阅读与鉴赏》.20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