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偷窃行为背后的深层分析

偷窃行为背后的深层分析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月26日下午,经与受害同学谈话,了解到事情的详细情况,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材料后,初步认为李某、杨某两位同学确有偷窃嫌疑。12月27日上午,学工办主任、班主任和辅导员赵老师在办公室先与杨某单独进行了谈话,该生承认寝室多次丢失的财物确实是她与李某合伙所为。但是,二人拒绝学校将她们的偷窃行为告知家长。28日下午李某、杨某两名同学当着系领导和老师的面向受害同学真诚道歉并归还钱物。

偷窃行为背后的深层分析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赵丽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三本院校的学生较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给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三本学校的学生个案为题材,分析了学生个案发生的原因,探讨了解决学生个案问题的方法,希望能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现实的借鉴与参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基地。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个案中,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特殊学生健康成长尚需积极探讨和研究。

一、案例内容

李某,女,大学二年级,家境殷实,且家里已为其办理好出国留学手续。杨某,女,大学二年级,家庭条件优越。李某和杨某是同班同宿舍同学。2009年9月,大学二年级开学初,李某、杨某与寝室的张某因生活上的琐事发生摩擦。不久,李某、杨某两位同学觉得张某“拉拢”同寝室其余三人孤立她俩,感觉寝室生活压抑。但李、杨两位同学并没有找张某等同学沟通,而是把事情记在了心里。2009年10月的一天,李、杨两位同学偷窃张某钱物,未被发现,二人暗自高兴。后于2009年10月至12月间,她们多次联合在寝室内行窃,或利用上课时间偷窃邻座同学的钱物。每次偷窃数额不等,数额最大的一回是一次偷窃了寝室同学200元钱。该同学报案后,二人因害怕而偷偷归还。此后二人行为没有收敛,继续偷窃。2009年12月25日上午,两人在上课时捡到了同班一名女同学遗失在教室里的寝室钥匙,于是,两人逃课潜入该同学寝室行窃,窃取了五个苹果和100元钱,当晚被该寝室同学怀疑、质问,两人矢口否认。

2009年12月26日中午,辅导员赵老师接到该班班长电话反映:该班同学怀疑这两位同学在寝室多次偷窃的事情。赵老师让班长就此保密,待调查后再行处理。同时,将此情况向系学工办主任老师和书记汇报。系学工办老师商讨后,形成统一意见,先由班主任、辅导员找受害同学了解情况,然后再分别找两位被怀疑同学谈话。

12月26日下午,经与受害同学谈话,了解到事情的详细情况,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材料后,初步认为李某、杨某两位同学确有偷窃嫌疑。

12月27日上午,学工办主任、班主任和辅导员赵老师在办公室先与杨某单独进行了谈话,该生承认寝室多次丢失的财物确实是她与李某合伙所为。后又与李某单独谈话,该生也承认寝室丢的东西是她与杨一起拿的。两位同学认错态度较好,愿意接受学校的处分,愿意向受害同学道歉。但是,二人拒绝学校将她们的偷窃行为告知家长。情绪激动,声称学校要是通知家长,她们就不活了。

12月27日下午,学工办主任、班主任和辅导员针对两位同学不愿意将处分情况告知家长事宜,与二人继续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希望两位同学知错就改,安心准备期末考试;另一方面,再次告知两位同学,按照学校的规定必须将学生在校处分情况通知家长。最终,两位同学同意先由自己将情况与家里沟通,再由学校老师跟家长说明情况。

2009年12月28日上午,系里根据学校的规定,建议给予以上两位同学留校察看处分。28日下午李某、杨某两名同学当着系领导和老师的面向受害同学真诚道歉并归还钱物。

经过多次谈话及耐心的思想教育后,两位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未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受害同学心理稳定,学习生活正常。

二、案例分析

1.案例特点

此次偷窃事件的特点是:李、杨两位同学家境富裕,平时生活中并不缺钱却多次偷窃,其行为实在让人费解。经多次与二人谈话才逐渐梳理出二人行窃的原因。李、杨二人最初偷窃是因为与同寝室张某同学的矛盾未得到合理解决,当想到偷拿对方钱财后对方焦急的状态,两人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继而发展到上课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及到其他寝室行窃。每次偷窃后两人都感到非常刺激、好玩,趁同学未发现时,便及时将偷来的钱物消费掉。这是一起由自私报复心理引起,继而形成的偷窃惯性事件。经与李、杨两位同学的家长沟通和走访其同学得知:这两位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与同宿舍同学关系紧张,精神压抑。当看到同寝室同学谈笑风生的时候,这两位同学内心更感到孤独,于是产生了打击报复的心理。

2.处理方式

对于偷窃案件的处理,首先要掌握足够资料、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再与被怀疑人分别进行谈话,要掌握谈话技巧,不能直接给学生扣上偷窃的帽子,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承认错误。对于偷窃事件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理,并做好谈话记录,有必要需进行谈话录音,对于受害者和行窃者都要给予保密。

3.困难之处

此次案例处理的困难之处在于:

首先,两位偷窃同学以死相威胁不同意将处分情况通知家长,对此,老师要有足够耐心,要了解她们此时的心理状况,不能一味地以批评为主,还要进行安抚,既要让她们认识到错误,知错就改,为做错的事情负责,同时,又要指导她们调整好心态,在今后的生活中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要努力学习,不要因为此次事情影响了学业,更不要轻视生命。要让偷窃同学从心理上接受老师对她们的指导,同意学校将处理结果通知家长。

其次,对于受害同学而言,她们无法接受本来关系要好的同学,竟然在背后偷她们东西的事实,这次事件给被害同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如果辅导员老师没有继续关注,会导致这些同学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怀疑、不信任,影响受害同学的人际交往。因此,对于这些同学要加强关心和心理辅导。

三、案例启示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李某、杨某两位同学偷窃事件的起因是由同学间的矛盾导致的,这两位同学没有选择好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当与同寝室同学发生了不愉快,没有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的技巧,而采取了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快乐的行为。这要求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加强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辅导员要发挥预测、协调与导向作用,能够及时地抓住突发事件初露端倪的现象,用敏锐的眼光观察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的不正确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引导。

2.讲求工作艺术,加强沟通交流

三本院校的学生特点是:家庭条件较优越,但心理较脆弱,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对此类学生,作为辅导员应当有足够的耐心对其疏导,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用过于强硬的工作态度。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通过多次交流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

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

目前,部分三本院校的学生,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一些学生不懂礼貌,不会与人沟通,听不进反对意见,自以为是等等。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完善管理,将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作为主要课程讲授,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要成才须先成人,唯有这样,才能推进高校工作的稳定开展,才能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