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观国内学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这十年来学者们已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在这里,博耶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得到发展与强大的动因,而且多样化仍然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

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综观国内学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这十年来学者们已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上述成果不仅从宏观方面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内容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体系;而且从微观的角度,在人才培养研究体系结构内部划分了许多专门的部分,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但是,分析这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研究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1)主题间的关系过于模糊,今后研究要集中与深化主题。

正如前文所述,人才培养的涵义的理解非常复杂,不少人觉得难以把握,难以形成一个研究中心,因而造成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没有对某一主题做集中、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主题过于分散,各主题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关联。譬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评价等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三者是怎样的关系缺乏深入的探索。导致以上各大主题基本上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至无助于理论的深化,无助于我们对问题实质的深刻洞见,因而也就无法发挥人才培养理论对实践的有力的指导作用。今后先关研究不能只满足于提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而要积蓄力量,对每一个研究主题或领域各个击破,使其系统化、深入化,从而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以形成尽可能完备的人才培养理论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2)研究方法单一,今后要进行多种方法的整合研究。

对于人才培养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侧重理论思辨,诠释其涵义,辨别人才培养的特征,归纳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等;或只做经验总结,阐述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出路。纯粹的哲学思辨和纯粹的经验归纳都不足以进行科学的研究。只有当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不仅仅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研究范式的转变。它是把人才培养确立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领域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具体而言,既要对人才培养的由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比较、分析和探讨,又要深入实际,在微观层面上采取质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从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来看,单一的研究方法不足以揭示教学现象的复杂性,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要克服过去单一化、简单化的倾向,把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解释研究与批判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等方法整合起来进行。

(3)研究内容多是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提升。

这一问题与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研究群体不成熟密切相关。故今后我国高职教育研究要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推动理论发展,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局面。第一,认识上缺乏高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研究这一理论问题上,学者们多从实践和技术的层面上,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第二,缺乏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研究。已有研究未能从现状与问题出发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的理论与对策,致使高职院校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面对职业界日新月异的要求找不到明确的理论支撑。许多高职院校仍依赖于普通专科或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培养出的人才常常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第三,缺乏系统性研究。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自身的规律与特点的系统研究,为了实用的需要,许多学者往往是对国外的某一种模式或理论进行研究,或照搬普通本科的理论和模式来进行高职教育的研究,无法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特色。且在研究价值取向上缺乏正确的导向,往往重知识本位、轻能力本位、或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间不知所措。第四,缺乏前瞻性研究,尤其是对创业创新教育的研究。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学习化社会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研究高职教育的创新创业也就成为必然。

(二)今后研究的展望

1.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在我国以往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常常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位于单一的、局部性的“运作行为调整”,没有从综合的、整体的制度创新的高度来认识。因此,深入地、比较准确地理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特别是重视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将理论向实践转化,以及围绕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多层面的理论分析,不但具有教育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于办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2.研究内容有待于拓展和综合

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来看,当前的研究一方面存在着重复与泛化的现象,个别案例的阐述较多,而对办学模式之间的共同特征研究太少,外部现象研究多,内部生成和实践过程研究少,这就使得其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这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层次较浅,很多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或者是单一办学模式的呈现,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宏观的把握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重视研究的综合和系统,克服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两张皮”现象,在理论与实践之间“铺路架桥”,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课题。

3.研究方法有待于多样化的创新

我们最初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追问,往往通过实践工作来认识,这样一来,由于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这种认识也就仅限于经验上的认知,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多基于文献研究和“应然性”、“演绎性”分析,以及对某地区实践探索的介绍,缺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接,以及对实践探索的深度解读。这就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法、调查法、个案法、模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作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探讨。

4.探索灵活性、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要求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实践已经证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格局更能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正如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所说:“我们崇尚多样化,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享誉世界。确实,恰恰因为避免了一元化的模式,美国的学院和大学网络才如此强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目标必须是继续促进高等教育优质化和多样化。”(12)在这里,博耶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得到发展与强大的动因,而且多样化仍然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允许多种模式共存,不能追求整齐划一的统一模式,这也是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纵观近10年来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都试图要找到一种可以适应所有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倾向于“一刀切”,这是不合理的。如何实现多样化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应该以如何实现多样化作为出发点,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对国外研究的成功经验,继续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