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竹影》的“影”的分析

《竹影》的“影”的分析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对《竹影》中的“影”进行分析。《竹影》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作品,细读文章会发现其中洋溢的是一派天真,赞扬的是“父亲”于游戏中对孩子巧妙的艺术唤醒。

宁波市鄞州蓝青学校 诸丽蓉

一、教学背景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回忆散文,全文充盈着孩子特有的童趣和对于父亲独特的于游戏中唤醒孩子艺术素养的教学方法的赞美。而学习本文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初中语文学习,对散文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了一定的文本赏析和语言品析能力。同时在本单元的其他两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对艺术产生了相应的感知和体会,也对此有了自己的思考。因此,学生在学习《竹影》这篇课文时,尤其是在完成了课前预习,自己有了思考之后,能够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初步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能够注意到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此教学背景下,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就确定为品味句子,感受文字背后的童心,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并了解文中父亲教育孩子的独特的方法。

二、适用对象

七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丰子恺将文章起名为“竹影”,看似普通,但是细读文章之后会发现,“竹影”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围绕“竹影”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折射出孩子的纯真和童心,而父亲正是借助了“竹影”这一道具才顺利地拉近了和“我们”的心理距离,巧妙地完成了对“我们”的艺术启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上体现出来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竹影”为切入点,围绕“影”来组织全文,设计相应的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寻影说趣”,主要通过概括“我们”和“竹影”有关的活动,同时结合相关的句子来体会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想象力;第二个环节是“拨雾析影”,通过此环节获得父亲教育孩子的启示。

四、过程实录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对《竹影》中的“影”进行分析。《竹影》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作品,细读文章会发现其中洋溢的是一派天真,赞扬的是“父亲”于游戏中对孩子巧妙的艺术唤醒。然而不管是孩子的童真还是父亲完成对孩子的艺术启蒙,都借用了“竹影”这一个道具,因此我们可以从“影”入手,来“寻影说趣”“拨雾析影”。

(一)寻影说趣

人总是会有一种趋光性,这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文章的一开头,不管是“守定西天”,还是“看得出神”这些表达,都毫不掩饰孩子对于光的喜爱和留恋,也许是因为这皎洁的月光能够驱赶夏夜的无聊和闷热,带来别样的乐趣。那这种乐趣到底是什么呢?在这篇课文中,此种乐趣应该表现为丰子恺所回忆的几件与影子有关的趣事。那么在浏览全文后可知,作者记叙了这样五件与影有关的趣事——看人影、看“烟气”、看竹影、描人影,描竹影。在记叙孩子与影互动的字里行间,在孩子们天真率直的语言和举动背后,流露出来的是孩子们一颗纯真的童心,比如文中的这句话:“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读完这句话我们会特别注意到“对起”这个表达,在成人的眼中“对起”是不合汉语规范的,但这正是孩子的可贵之处,这是属于他们的密语。因为他们发明了一种小游戏叫“打电报”,就是用省略的语言来表达,很显然,意思也只有他们三个人能懂。而这种对于语言的游戏化改造正是童心童趣的体现。因此,通过句子的赏析,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折射出来孩子所独有的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拨雾析影

那片月光投下的影子带给了丰子恺等人很多的乐趣,但在这篇文章中月光并不是唯一的光亮,比月光更为明亮的,对丰子恺影响更为持久的,是爸爸的艺术光辉,这种光辉在他们心中投下了艺术启蒙之影。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拨雾析影。我们从文中发现,是父亲让他们明白了艺术创作中模仿和创新的意义,让他们明确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而且从文中最后一段可知,这位父亲正好将这片艺术之影投射在他们的心上,开启了他们的艺术感知之旅。那么父亲又是如何巧妙地将艺术光芒照射到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收获了艺术感知能力呢?结合文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父亲教育方法的以下几点启示:懂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孩子的疑惑;将说理蕴含在游戏中,善于引导孩子。

爸爸将关于艺术的抽象的概念借由“影”引起了孩子心灵的共鸣,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艺术的启蒙,这契合了席勒所提倡的艺术起源说,即艺术起源于游戏。

(三)作业

在本课的最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请同学回忆自己幼时做游戏的经历,想一想其中是否也包含着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发现,试着记录下来,字数在300字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