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一起把诗歌朗读一遍,感受一下律诗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当时的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到这次远渡荆门,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这是他第一次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我国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传统,亲朋好友一旦分别,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送给远行者。

宁波市东恩中学 洪丽敏

一、教学背景

学生对于诗歌的赏析比较陌生,诗歌欣赏类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精(学习效率高)、易(操作简单)、快(学习见效快)”的特点,有效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遣词炼句、音韵节奏和意蕴内涵,从而提升学生品味赏析诗歌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适用对象

八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这首诗是李白早期的作品,通过诵读、品词赏句、深入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方法,学生可以感受诗人描绘的美景,体会诗人的心境。

四、过程实录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位诗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其中之一就是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李白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堂微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青年时期的作品《渡荆门送别》。

(二)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一起把诗歌朗读一遍,感受一下律诗的魅力。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尾联中的第一句为二二一的节奏,其他诗句为二一二的节奏,揣摩朗读的细节再把诗歌朗读一遍。

(三)赏读诗歌,与诗人同行

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以写更多的事或景,可以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把这首诗每一联的内容都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的话,即首联诗人交代旅程,颔联和颈联描写新奇景色,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诗人善于凭借想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风格豪放飘逸。诗歌的首联中一个“来”字,尽显楚国这块广阔天地等待诗人前去一展才华之意。全诗可谓“诗中有画”,诗人为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先来看颔联,山原先是静止不动的物,诗人选用了“随”字,却让山跟着平野一路向前,这一化静为动的手法,给人以挺立的青山纷至沓来的感觉。又如“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豁然开朗的心情。“入”字用得也很贴切,大江流向远方更广阔的天地,打开了诗人的眼界,洋溢着诗人蓬勃的朝气。“大荒”意为广阔的原野,江水冲向原野,诗人步入新的世界,这满腔的豪情和大展抱负的欣喜展现无遗。诗人王湾也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过一望无垠的江面景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里江面风平浪静,是一种静态的美;而李白却让船在群山峻岭中前行、高下错落,画面的立体感非常强,诗人用游动的视角把沿途美景尽收眼底。除了实景,颈联中李白还极尽夸张之能,俯视和仰视交替,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景色。“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如一面明镜,梦幻而又新奇。“云生结海楼”,让人看到天空中奇幻变化的云彩形成了海市蜃楼的景象,把诗人即将可以在广阔天地里大展拳脚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吟诵诗歌,感受思乡浓情

李白的诗歌还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我们来品品这弦外音。诗歌尾联中的“怜”字,意为怜爱,“仍”字放在“怜”字前面,把诗人要远行却心系故乡水的感情表现了出来。“万里”这个表示行程之远的词语虽然有点夸张,但是送行的路程越长越能表现出一种恋恋不舍之意。

如此留恋家乡的李白为什么还要离开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当时的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到这次远渡荆门,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这是他第一次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的求仕大致出于三个原因:第一,是追求不朽的愿望,这显然受儒家影响;第二,他是一个天才,他不甘心使自己的生命落空;第三,李白生活在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入仕是李白心中的一个情结。

李白乘船告别故乡为什么用“万里送行舟”呢?我国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传统,亲朋好友一旦分别,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送给远行者。“留”“柳”谐音,“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既然故乡舍不得诗人,干脆留下他吧,我们把诗句改成“万里留行舟”,这样是否更合适呢?当时的李白,他不想再局促于崇山峻岭狭小的空间,而故乡虽然对诗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但是又放不下诗人,只能万里相随。一个“送”字把故乡化作诗人永远的精神支柱,越发显出诗人与故乡的深情厚谊。

(五)小结

李白这位不羁的天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豪情万丈,一路奔向他未知的前程。

谢谢大家的聆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