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重的课业负担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重的课业负担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课业学习只是学生发展的某一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将课业作为学生的全部发展内容,只会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挤压。其次,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必将影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再次,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其提高学业质量的具有持久作用的因素。首先,过重课业负担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与自主建构的愿望。其次,过重的课业负担淡化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现实中的人是全面的、丰富的、完整的人,无论处于哪一种社会分工中的人,都是以综合素质和全面的社会身份出现……而功利化教育把受教育者分离成一个个单面人、一张张教育目标的碎片或实现某个特殊目的的工具。”(朱永新,何小中,2005:9)教育是一种生活,是和谐的、丰富多彩的,只有面向全体、面向全面,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培养和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站立起来,使他们能够担负自身的未来并积极参与到未来社会建设的进程中。

(一)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对学生协调发展的损害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长知识、长身体及形成个性、品德的最关键时期。人一生中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这一阶段奠定基础的。学生的协调发展就是在这几方面均取得发展性平衡,某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能对其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课业学习只是学生发展的某一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将课业作为学生的全部发展内容,只会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挤压。首先,过重的课业负担必将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观念的获得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道德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在道德情境中去体验和判断。学生的道德学习完全依赖于教科书,依赖于过多识记和大量作业,则难以真正获得道德发展的动力。其次,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必将影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而身体发展需要充足的营养、充足的阳光、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运动,心理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良好的人际互动,课业负担不会也无法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这些良好条件。再次,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课业负担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某一关键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但学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考试分数。“当学校替学生打分数,或更糟的是,加入其他诱因来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时,他们阻碍了学生自己去发现能够做些什么。”(Alfie Kohn,2010:115)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其提高学业质量的具有持久作用的因素。

(二)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对学生主体精神的束缚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96:265)。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使人接受、适应,更要引导人去发现和创造,而发现和创造的真正动力来自于人自身。首先,过重课业负担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与自主建构的愿望。“实施真正有效的学习和改变,其关键不在于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在于指导人们发现关于信息的个人意义。”(阿瑟·W.库姆斯,2002:69)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认识。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像容器一样地接受灌输,而是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方式、学习进程的选择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建构。过重课业负担意味着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湮没于无穷无尽的题海中,致使学习者成为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不是发现者。其次,过重的课业负担淡化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增强社会责任感需要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尤其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期更需要读懂社会这本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能使学生远离社会、远离时代;培养行动的矮子,题海战术、重复训练使知识难以进入具体情境或在具体情境中无法导入所需知识,学生的主体精神无从对接;要应付一把统一的尺子、找到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担当意识、责任情怀只能表现于对考试的负责、对分数的崇拜。再次,过重课业负担抑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是人的本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才干是学习的真谛。在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知识学习代替了动手操作、作业练习代替了情境体验,知识与运用形成“两张皮”,“高分”与“低能”变成了同义词。创新精神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在于思维的求新,其重点在于对个性发展的充分尊重,而大量的练习可以帮助一些学生越来越精于记住正确的反应,但是却不会帮助他们越来越精于思考,甚至习惯于思考;统一的课程和一致的学习进程、统一考试和标准答案、统一的选拔标准和招生录取方式,在无形之中抑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形成,磨掉了一个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棱角”。“如果老师多花一小时帮助学生准备考试,好让他们有好成绩,就等于少花一小时帮助孩子成为具有批判性、充满好奇和创意的思想家。”(Alfie Kohn,2010:27)学生的主体精神一旦丧失,“尽管他们可能无法离开学校的建筑,但许多人已经从社会性、理智以及情感方面远离了学校”(Richard Sagor,2006:54)。

(三)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抑制

终身学习是学习化社会对人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变化的核心能力。首先,终身学习必须建立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习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就基础教育应教什么提出这样的建议,“基础教育自然是所有国家,其中包括工业化国家遇到的一个问题。自该教育阶段起,教育内容应培养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11—12)。“学生若是被迫要求取得高分,那么,他们体会不到这样的学习内在的价值,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并取得高分而学。因此,为考试作准备就成了‘真正’的学习,顺利通过考试标志着学习成功。在学生看来,这就是学习的唯一合理的定义。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渴望和兴趣,就会在外在要求和压力之下泯灭于对高分的追求中。”(张向众,2009:60)其次,终身学习必须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作支撑。方法也是学习之母,相对于皓首穷经的学习精神而言,方法更能起到学习桥梁和支架的作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赖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课业价值和学习机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成绩的学习或许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考试成绩,但这种短视的学习肤浅且无法持续。只有将知识内化为素养,转化为问题解决的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过重的课业负担仅将学习理解为时间的消耗、课程知识的累积,从而消解了知识学习的方法学意义。最后,终身学习更是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要途径。终身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在学校获得,他还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在信息世界里、在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去调整和充实,而这不可能以单一的知识学习来获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