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表达谁最俏

语言表达谁最俏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没有味道,一旦给它注入情感的血液,它就会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实际上,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儿童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是儿童与外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人类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语言表情两种方式。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是离不开声音表情的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

不少小学生朗读时能充满情感,时而一字一顿像老牛拉破车一样缓慢、沉重,时而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又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时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充满压抑、紧张、恐惧或深沉凄婉,时而如无声的细雨滋润万物,时而似飞泻而下的瀑布气宇轩昂,时而如潺潺的溪流趟过山石,时而又像汹涌的海水拍击海岸……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在品一杯香茗,又像在欣赏一部感情曲折的电影,情感也便随着课堂上的情感或沉醉、或飘逸、或深思、或歌唱……可有的孩子认为大声的朗读就是有感情,在课堂上就声嘶力竭的叫喊,让听的人十分难受。朗读好的孩子平时的语言就情感丰富,朗读不好的孩子平时语言就缺少情感,显得很平淡、冷漠。

新课改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视教学过程中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引领。孩子上小学必学语文,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文老师往往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幼儿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助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熔为一炉。然而孩子有感情的语言教育绝不是到了小学才开始,而是始于幼儿园,尤其是大班;语言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能听懂对方语言中的情感,还要让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应用。

在语言出现的早期,大致可以看出有两种功能:第一种功能是宣泄情感;第二种功能是交换信息。所有经历过大喜大悲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在那一瞬间特别希望大吼一声,让全世界都听见。宣泄情感这部分的功能实际上只能说是一种演变功能,本质上还是交换信息。当一些动物遇到敌人时,首先是发出威胁的声音,这样能够避免争斗。这是条件反射训练的结果,每一次只要自己发出愤怒的声音,敌人就会大多选择离开,这样对于这个动物来说就产生“奖赏”的效果。这是行为方式改变的好处,而逐渐由动物所感知和记忆。这种以发声为行为方式改变模式的尝试可以视为语言的雏形。当然究竟是以退敌为目的在先还是以同类交流为目的在先,已经无据可考了。

可见,实际上语言的发展是与情感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情感是语言发展的驱动力。当然这种驱动力是以最基本的生存为核心的。这种生存指的是能够在高度社会化的环境中以语言交流为手段与其他社会实体发生联系,较好地适应到这个社会环境中去的能力。简单的例子,渴了想喝水就可以问母亲水在哪里或是要求她给自己一杯水。也就是说,没有这种欲望的驱动,人就不会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流。并且相对的,如果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对其没有任何情感的投注,学习语言的效率就会相当得低!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情感是语言的内核。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没有味道,一旦给它注入情感的血液,它就会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语言亲切,富有情感”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语言最能使普通人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工作生活心境,最能唤起人们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社会交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境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的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始终,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者的语言心理。

将情感教育融入语言教育中,能养成具有对周围事物的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过听故事、童话,不仅理解和记忆作品的主题,而且善于模仿作品中人们的思想、对话和动作,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各个角色的特征,并把角色的言语技巧及习惯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幼儿言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说话、体态、脸部表情等各种方式。年轻的父母常常很关注婴幼儿开口说话和学习书面语言,但是对儿童的体态和情感语言却不太重视。实际上,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儿童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是儿童与外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

人类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语言表情两种方式。面部的情感表达是丰富多彩的,如笑容、惊讶、悲伤、讨厌、害怕、生气、忧愁,等等。语言也是有表情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声音表情实质上就是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表达出孩子不同的情绪、情感及音色,体现出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征。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它包括对语言懂得接受(感知、理解)和发出。在幼儿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因此,幼儿言语的发展需要情感、情绪的促进。孩子在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同时,如果也学会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他们才会善解人意,懂得他人情感表达的意义或含义,这种相互的学习有助于儿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随着认识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已能较连贯地、主动地同别人交谈,谈话的内容已不限于眼前的事物,也能叙述一些过去看过或听过的事物。他们可以与小伙伴进行良好的交流,也能进行合作游戏。大班幼儿的儿童情绪日渐复杂、丰富,有明显的喜怒哀乐,会有不良情绪以及情感反应,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发现言语情感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其人际关系、社会交往能力显著高于不善于表达的幼儿。言语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既能促进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伙伴之间的人际交往,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是离不开声音表情的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幼儿学习声音的表演技巧时,首先要让他们理解各种声音具有不同的特征,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情感及音色。

要让孩子知道声音具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声音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初步了解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如说同一句话:“太阳出来了”用较高的音高、较快的语速及向上的语调说出来,能表达一种快乐、欣喜的情绪;用较低的音高、较慢的语速及向下的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是一种沮丧、失望的情绪。通过此类具体、形象的例子,引导幼儿了解对声音表情及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例如,小白兔是尖细的声音,大灰狼是粗重的声音;学习用声音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失望可以慢慢地说,欢快可以快快地说等;引导幼儿自己分析、判断故事中不同角色的特征。

例如,故事《胖国王》中,教师引导幼儿体会:公主的声音应该是小女孩的声音:尖、细;皇后的声音应该带有威严,是成熟女性的声音;厨师的声音要体会出巴结的味道;医生的声音可以低沉些,表现出恭谨而不失权威。通过这些分析,幼儿了解不同音色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学习有感情的进行故事表演,从而培养了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多时候和语音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在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作用下语音的态势就是语势。语势是语言所蕴涵的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和表现,说话者和听众对于这种情感的表现和接纳都是对语言与情感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对语言整体的一种敏感的把握。语势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感染人,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起伏变化直指人的内心深处,打动人心。发挥语势的功能,促进孩子对语言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朗诵。

教师在朗诵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情感变化,用真情打开幼儿稚嫩的心扉,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们的心田。教师有时慷慨陈词,掀起幼儿的感情波澜;有时娓娓动听,好似溪流注入幼儿的心田;有时引而不发,调动他们积极思考;有时言有尽而意无穷,促使他们回味思索;有时语言警策,引起他们心头的震颤;有时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陶冶他们的性情;有时语言含蓄内蕴,促使幼儿回味无穷;有时语言风趣幽默,令幼儿兴致盎然;有时语言饱含深邃的哲理,让幼儿聪颖悟窍……总之,教学的语言富有情感性是它的特质。

大班孩子最喜欢模仿,教师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教师一段精彩的示范朗诵,不但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教师示范时,幼儿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另外,老师的示范是幼儿最好的榜样和催化剂,幼儿在听读中,不仅理解了内容,而且被老师的语气、美的情感、美的音质感染,无形中为幼儿的感情朗诵树立了榜样。此外,示范还能亲近幼儿,让幼儿真切感受到老师对文本的爱,从而唤起他们读好书的信念。

副语言(paralanguage)也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现象”,指人们说话时伴随语言而产生的某些发音特征或不属于语言的声音现象。前者包括个人的音域、音速、音量以及特殊的语调、停顿等发音特征;后者包括伴随说话而出现的笑声、哭声、哽咽声等。副语言在口语活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美国传播学家雷蒙德罗斯认为,人们所传播的信息中,只有35%是语言的,有65%属于言语之外的其他形式。马卡连柯认为:一个真正有技巧的老师可以用15~20种声调说“到这里来”,所以老师不妨和孩子一起通过音域、音速、音量、语调、停顿音长等方式的变化,“怪腔怪调”地练习“到这里来”。老师还可以和幼儿一起用沮丧的、失望的、兴奋的、骄傲的、平静的……等口吻表达“妈妈,下雨了”。

老师要注意指导孩子特别关注日常言语中的情感词的表达方法,如“非常”“特别”“很”“可”……

老师和家长利用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给孩子做“感情声音”的示范,让孩子注意听、仔细揣摩。如讲《小蝌蚪找妈妈》就可以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老师用拟人的口吻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怎么办呢?”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老师可以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帮助弱小者的品质。

老师或家长讲故事时要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感染幼儿。在语言活动时,教师用惟妙惟肖的声音模仿来吸引幼儿,不同的声音表现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语气也表达出不同的情绪,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变化去感染幼儿。例如,故事《加油,鸡蛋哥哥》,情节生动有趣、角色性格鲜明,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故事中的鸡蛋哥哥从骄傲—伤心—自信一系列的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变化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易于模仿,容易激起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

在讲故事时,大人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要富有激情,必须运用生动的语言辅之以诚挚的情感、形象的姿体、丰富的表情;要放下架子,像个演员一样,置身幼儿之中,增强亲和力,和幼儿一起唱、一起跳、一起游戏、一起交流、一起体验。教师通过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点拨,用充满情感而鲜活的语言激活故事中静态的文字,唤醒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变瘦弱为丰满,变静态为动态,以便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从而激活积淀在孩子心灵深处的情感,让故事所表达的情感与孩子的心灵进行和谐共振,产生共鸣。

音乐能提供一种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如果讲故事时配合适宜的音乐,会烘托渲染语言文字描绘的意境,有助于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拨动孩子的情感之弦,使之沉醉在音乐与故事所描摹的意境中,在音乐与故事的和谐共振下,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升华,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幼儿对喜欢的事物是很容易产生感情的,这种喜欢之情虽然不是很稳定,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幼儿这个特点来开展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练习。语言活动的选题应该是幼儿感兴趣、喜爱的话题,由爱才能生情,生情后才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兴趣以及创造思维。例如,故事《胖国王》中包含角色健康的主题、趣味幽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描述等,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产生表达的意愿。

另外,语言活动还应该从生活出发,贴近生活。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才是儿童感兴趣并且容易产生感情的,而且语言活动不一定要以课程的形式展现,可以是室内的游戏,可以是户外的自由活动。总之,形式要灵活多样的改变。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愉快的情绪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能力。

有时教师要给予幼儿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生活,让幼儿动手模拟,积极参与,亲历体验,荡漾幼儿的思维,充分激发自主意识,引导幼儿深入挖掘语句中每个字的内涵,体会话语的意境,悟出美妙之处,明白深邃之意,让语言玩出深度与广度,体验语言情感的韵味,将语言内化为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

教师对幼儿每取得的点滴成功加以肯定,对活动中所表现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能激励幼儿积极地自我表达,驱使幼儿不断提高言语的情感表达能力。如多使用鼓励、赞叹性的语言:“你讲得真好”“你演得太棒了”等,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和成功感,激励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

在培养大班幼儿言语的情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孩子提供刺激的语言环境,学习言语情感表达的技巧,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增强孩子的表达愿望,提高情感表达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如增加新的词汇,学习更复杂的句子结构,而且还有利于伙伴之间的人际交往,更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同时也为进入小学,具有良好的言语情感表达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李静,深圳市彩田幼儿园陈君、刘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