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压力是成长的推动力

压力是成长的推动力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代文化先驱胡适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又是北大知名的教授,性格随和。挫折与压力对胡适来说反而是飞跃的前兆。然而就是在这些压力的推动下,胡适才逐一克服了难题,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这种压力是一种天然的助推力。感到学习与生活没有压力的青少年,往往是目标感欠失,动力羸弱的人,通常表现为松松垮垮,毫无生活激情。能知难而进,压力方可成为促使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儿来的拼搏?

——季羡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散文家)

有人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这句话虽然语言朴实,却形象生动。人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才更加有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才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差距。

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着许多的压力。也许,你害怕这些压力会把你压垮。可正是这些压力,才使每个人不断前行,不断进步。对青少年来说,成长也需要压力。

压力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的人生常态,你不能回避,也不能逃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心态只能是麻痹自己,自欺欺人。无论你承认与否,压力就在我们面前。在压力面前,我们无法躲闪,无处藏身。

人有无限潜力,力量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潜力就像一堆待烧的木柴,需要火种去引燃,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能找到火种,只能碌碌无为。激发潜力,就像挤压浸过水的海绵,在我们用力挤的时候,所感到的必然是艰辛和苦楚,但付出总有回报,水一点一滴地汇集,能汇成小溪,奔赴大海;人经过千百次磨炼,潜力就会被点燃,从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一代文化先驱胡适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又是北大知名的教授,性格随和。和气、宽容、体谅是胡适的做人习惯,然而,他也有着叛逆和执着的一面。

胡适幼年时离开家乡去上海求学,曾就读于张焕纶先生的梅溪学堂,学堂开设的课程只有国文、算学、英文三种。胡适的旧学很有根底,而算学、英文则未曾学习过。

课程的障碍尚属其次,最大障碍是上海这个商埠竟以一种生硬的态度来接纳他这个年幼的“乡下人”。首先就是上海话。梅溪学堂的教员、学生都是一口上海话,而胡适的话与上海话相去甚远。因为不懂上海话,又不曾“开笔”做文章,所以暂时编在第五班。班上读的国文只是蒙学读本,这让胡适觉得受到了屈辱。他的反叛性格十分强烈,每遇压力便开始反弹。所以他开始寻找机会。胡适后来清晰地记得,入梅溪学堂的“第四十二天”,“我的机会来了”。

这一天,老师讲课时将一个典故的出处说错了。胡适等讲完之后,跟老师说典故是出自《易经》而非《左传》。老师问清他已读过古代经典著作后,当即将他领到二班,胡适一天之中连升了三班。有了这种突然的转折,再加上胡适此时已基本能听懂上海话,他感到信心十足。挫折与压力对胡适来说反而是飞跃的前兆。

二班的学习一开始是令他有些心虚的。第一节课是作文,教员出的论题是:《原日本之所由强》。经义题为:“古之为关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御暴。”胡适并不懂如何做“经义”,而日本,他尚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处于这样的情境,他几乎不知该如何下台。多亏他的二哥,他二哥是当时胡家思想最新的人物。二哥给他捡了《日本明治维新史》等一篮子书,胡适几天内就将它们读完,勉强写出一篇文章了事。但这件事为胡适新开了另一片天地。他接触到了反映近代思想的书,他的思想也开始出现转折。胡适确实不甘人后,不久他就学会做“经文”,几个月之后,他便成了头班的学生。

人的潜能就好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反弹得越高。被编进最低班,给了胡适第一次压力,让他奋起直追;教员给出有难度的作文题,给了胡适第二次压力,让他勤学苦练,最终成了佼佼者。于胡适而言,未知的知识和老师要求做的那些内容都是一种压力。然而就是在这些压力的推动下,胡适才逐一克服了难题,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这种压力是一种天然的助推力。

面对压力的态度很重要,甚至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感到学习与生活没有压力的青少年,往往是目标感欠失,动力羸弱的人,通常表现为松松垮垮,毫无生活激情。遇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懒得撞一下,无所事事地打发着人生,白白地蹉跎了岁月。这样,生命的意义将大打折扣,人生将缺乏许多神采。如果敢于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压力,便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质感,多一份迎接挑战的信心。

许多青少年之所害怕压力,多是胆怯作祟,逃避困难,自甘平庸。能知难而进,压力方可成为促使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