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最后一公里”的界定

改革“最后一公里”的界定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初,“最后一公里”是用以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从哲学视角来看,在根本的世界观层面上,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一个群众观点的问题。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对承担改革任务的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改革决心、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最大考验,也是对改革者改革韧劲的最后检验。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也称“最后一英里”(Last Mile)。最初,“最后一公里”是用以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演进变迁,概念的范畴不断扩大,逐步被其他领域和行业所使用,不再局限于交通、通信、网络等“线路最后一段”的狭义内涵,而“被引申为事物已经发展到了它的关键环节,通常意指该环节与事物最终的成败密切相关”更为广义的概念。也即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关键性的步骤,通常此步骤还充满困难且意义重大。蕴含着办一件事,越到最后越要坚持,否则就前功尽弃的内涵。

作为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要在改革中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保持中央决策实施和人民群众获益之间畅通无阻,不打折扣地贯彻中央的部署,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本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能不能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红利”的问题。从哲学视角来看,在根本的世界观层面上,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一个群众观点的问题。“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物理上的距离,实质上反映的是干部与人民群众心灵上的距离,可以说是隔阂,是对群众缺乏感情。在具体的方法论层面上,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问题。从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的视角来看,政府治理从中央到地方到具体的领域和项目的最终对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网络。治理的权力一环扣一环,方式和责任也一环扣一环,一直到达治理的最后一环联系的对象。而要保证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首先是网络链条必须完整,缺了哪一环都不行;然后是政府治理的工作方法必须合理得当。改革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其“最后一公里”就是政府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和落实过程中最后一环,也即改革由具体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享有的利益和好处的关键一步。那么,改革“最后一公里”难题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改革链缺乏最后一环,也即改革最终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享有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转化机制;二是改革链条完整,但是在改革链末端,政策的执行实施主体的不作为和管理的方式方法的不得当,而造成人民群众无法有效共享改革成果。

通过上述分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背景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步,就是改革者历尽千难万苦、经过长途跋涉需要跑完的最后一段路程,就是发展经济、社会治理、管理城市、改善民生等的最后一环。这个阶段往往也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后瓶颈,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环。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的实现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最终让老百姓产生望洋兴叹的失望感觉,对政府改革的决心、诚意和执政公信力丧失信心,就不能让老百姓实现更多的“获得感”。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对承担改革任务的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改革决心、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最大考验,也是对改革者改革韧劲的最后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