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廿年辛苦为谁甜,但得桃李春满园

廿年辛苦为谁甜,但得桃李春满园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艳玲老师,中学高级教师。参加全国中语会组织的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银川赛区优质课选拔赛上获一等奖。可有一位学生站起有点犹豫地说:“我觉得他不是真心要刺董卓。”见花落泪,对月伤怀。“鲁迅是——”话未说完,学生又是洪亮而又整齐地回答“文学家!”其实她的目的并不是要介绍作者,因为根本没必要,他们在初中已学过鲁迅的七八篇文章了,她是要大家怀着一种崇敬的感情来读这篇文章。

杨艳玲老师,中学高级教师。生于1966年12月,成长于高远辽阔的内蒙高原;1989年毕业于宁夏大学,学成后,遂执教于宁夏平罗中学;2003年8月调入唐徕中学,辛勤工作至今。带过多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优异。论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鉴赏水平》、《语文老师的角色定位》参加全国中语会论文评选获一等奖。参加全国中语会组织的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银川赛区优质课选拔赛上获一等奖。参加全国中语会“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第三届优质课大赛上,获高中组一等奖。参加全国中语会“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第三届优质课大赛上,获高中组一等奖,并获录像课一等奖;参与编写《专家伴读语文必修1》,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高考语文核按钮》,由崇文书局出版;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多人次获奖。

从小被称为“书虫”的她,一直梦想能在一间光线柔和、书架林立的屋里逸兴遄飞,优游宇内。这个梦想也直接影响了她在现实中的选择,在填报志愿之时,满心欢喜地填上了“中文”这个她心仪已久的专业。她的大学时代,也正是这个国家开始转身的八十年代,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求真创新的理想主义氛围。居身其间,她博览群书,文史足用。

正是这些投入其中的阅读,不仅为她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她具备了民主、宽容和温柔敦厚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追求;教育是科学,其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艺术,其核心在于真爱。因此,她的教学方式不是居高临下的强制,而是人情练达的说服。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不怕说错话的。因为她不仅重视对正确的鼓励嘉许,更重视捕捉学生头脑中闪现的思想的火花。学生每有一点独到的见解,她总是微笑对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她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蕴含丰富的巨大宝藏,只要给其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他们都能够开启心智,获得智慧。她致力于营造新颖、巧妙、有益、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又有针对性的难度,紧密联系课文又有充分的创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享受思维的乐趣。正如古希腊一位哲人所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就是那点燃火把使之放射美丽光焰的人。

在一次公开课上,她讲《曹操献刀》,分析曹操性格时,其他同学分析曹操借刀刺董卓一节,都认为是表现曹操的有勇有谋,《教参》也这样说“既显示出曹操的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是描绘曹操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接下来行刺未遂,但前边一席话已将他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表现无遗。”可有一位学生站起有点犹豫地说:“我觉得他不是真心要刺董卓。”老师追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又回答不上,尴尬地站在那里,一时教室变得非常安静。只见她微笑着对那位同学说:“我读了几遍后,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他真想刺董卓何须此时,何必借刀。”这一说,不但那位同学,全班同学的思维都被点亮了,纷纷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中找依据,证明作者演义(《三国志》无此情节)这一情节并非要把他写成英雄。老师又补充介绍了毛宗岗的点评。这节课如果不是她平日营造的民主课堂氛围,学生也不敢提这样没思考成熟的问题,如果没有她平日的博览群书,也不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独到的见解。

如古人所说的那种“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画面,她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她追求在劳心劳力的教学日常中,能够触及到那个优美和谐的意境。见花落泪,对月伤怀。这是古代诗人的意趣,作为中学教师的她,虽然没有如此多愁善感,但也有着丰富而细腻的内心生活。只有在教育中投注了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如果无视作品中暗流涌动或宣泄奔腾的情感之流,无视字里行间气息微弱或喷薄欲出的情感之脉,必然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融合了作者的价值倾向和其深切的情感体验及人生阅历。所以,教师应带着学生一起深入作品创造出的大千世界,感受其中的人情世故、喜怒哀乐。诚如刘勰所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她很注重引导学生对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把握上。学生受年龄、生活环境及阅读量等因素的限制,对一些时代久远、语言深刻、内涵深厚的文章,理解上有困难,所以在读这类文章时,心理上不会马上接受,即使老师告诉他这是经典的文章、重点篇目,他们也只是应付性地读一遍,不会静下心来试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遇到这种情况,她的做法是不急于进入正文的学习,先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气氛,酝酿一种情感,先给学生说“戏”。例如在讲《纪念刘和珍君》时,她先问:“作者是谁?”“鲁迅!”(声音洪亮)“鲁迅是——”话未说完,学生又是洪亮而又整齐地回答“文学家!”“还有呢?”“小说家”、“革命家”、“散文家”、“思想家”,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再没有统一答案了,她就以此作为切入点,明确写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为什么把思想家放在首位,大家听我读一篇文章——《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其实她的目的并不是要介绍作者,因为根本没必要,他们在初中已学过鲁迅的七八篇文章了,她是要大家怀着一种崇敬的感情来读这篇文章。紧接着她又借“背景介绍”来营造气氛,课下注释①就是“背景简介”,而她则是“背景详介”,描述当时的情景。在描述中通过声调、语速等来渲染一种悲愤的情感。第三步,指名读课文,这时学生再读,就与初读时感受不同了。第四步,教师示范朗读,朗读的是第五部分“遇害经过”,她用一种低沉的压抑着悲愤的情感朗读这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此时他们应该能体会到许广平所说的那句话“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当代作家周国平说: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舞台上叱咤风云,这是一种追求;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正如教育事业对她而言,不只是安身立命的维系,更是一种内心获得了丰富的暗示而必须与那些成长中的青年共同分享的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所有的日子就这样流走了,在太阳尚未出山的清晨,她步履从容地走往学校;而在黄昏降临的时刻,她又会安静地回家。在这样的转化中,她始终没有改变内心深处最本初的使命与角色。正是在这样的时光流转中,她的劳作让自身和他人都得到了一种温润祥和的意义。

人生箴言

自然的阳光只能温暖我们的肌肤,文学的阳光却能温暖我们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