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学情探测的方法及案例

写作学情探测的方法及案例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的写作教学通常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常用的探测学情的方法有:1.问卷调查邓彤老师曾经就学生的写作兴趣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学情分析使得写作教学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写作学情较阅读学情其实容易把握。“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能会给写作学情的诊断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学生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处理变

当代学习科学研究一项重要的发现是: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背景之下发生的,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像一个空容器等着被填满,而是带着各种各样半成型的知识来到课堂,这些知识有些基本正确,有些则是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s)。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在基于原有知识的环境中学习;如果教学没有包含学生的已有知识,那么学生持有的迷思概念就无法得到“变构”,从而无法学到正确的知识,也自然无法形成必要的能力。

在母语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写作学习不是零起点。每一个学生运用母语进行写作学习的过程,都不是一个从“无”到“有”过程,而是一个从“少”到“多”、从“不太好”到“较好”、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写作学习过程。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写作知识方面的缺失。对于母语学习者而言,这种缺失一般都不是“结构性”缺失,而是“功能性”缺失。因此,写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变构”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为学生重置一套知识结构。换言之,绝大多数学生写作困难通常都只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体的“坏死”,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局部改进学生写作问题的方式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改善学生写作并不需要系统化且全面地重置学生的写作知识,只需要对学生写作中的一二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因此,如果能够诊断出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局部的困难),对学生的写作知识进行“变构”就能顺利进行。

写作课程的内容核心应该来源于学生写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常见不足。但是,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是含混芜杂的,且总是夹杂着大量的枝节问题,甚至还经常与学生的写作优长交织在一起。这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在学生作文中仔细甄别其中的关键性问题,要对问题进行微化处理,使得问题具体化、明晰化,最终形成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在高三年级的一次作文写作练习中,发现普遍存在写作素材缺乏,素材使用不当的问题,为此高三语文备课组专门进行了一次“作文素材的积累和使用”的专题研讨活动。老师们将这一专题分解成六个小问题,分头准备,然后进行研讨,具体分工如表1.1所示。

表1.1 备课组活动专题: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使用

续 表

由于这些问题都是采自学生作文中的真问题,因而针对性和实效性也特别强。

有效的写作教学通常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如何精准地探测到学情,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常用的探测学情的方法有: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情的较为直接的方法。

邓彤老师曾经就学生的写作兴趣做过一个调查研究。[17]他就如下32个话题对实验班的46位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预估有着很大的差异。调查话题如下: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话题进行写作,在以下32个话题中,你最愿意写的5个话题是哪些?你最不愿意写的5个话题是哪些?

表1.2 32个话题

续 表

调查结果如下:学生最喜欢的5个话题依次为:①山寨文化对中国的影响;②未来中国的走向及其对世界可能的影响;③历史人物;④中国社会现象分析;⑤社会热点

学生最不喜欢的5个话题依次为:①家庭伦理;②八卦故事;③穿越;④爱情;⑤盗墓(明星偶像、宫廷戏)。

从这一调查结果得出:当代中学生也许并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心胸格局狭小、思维视野狭隘;相反,他们对于社会现实、政治现实等话题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的疆域相当广阔,指点江山的气概也不输于以往的学生。对于这些怀有强烈抱负的学子,我们的写作教学究竟应该如何适应呢?如果没有这样的调查,我们可能还会不断地让学生写一些所谓“人生感悟”的作文。学情分析使得写作教学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但是,问卷调查还难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写作学情。了解学情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作文批阅。

2.作文批阅

写作学情较阅读学情其实容易把握。因为学生的写作结果是直接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它更容易让教师借此判断出学生的思维、思想、兴趣及问题所在。但很多老师并未对批阅作文有足够的重视。有的老师则把批阅作文当作一种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评价,而不是借此来了解学情。这是作文批改的价值取向上出了问题。实际上无关痛痒的评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江苏管建刚老师认为,作文教学最务实的做法就是看了学生作文,依着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再指导或训练,那就是“作后讲评”。为此,管老师提出教师要上好作文课就必须在认真研读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做三件事:①欣赏,要评出作文的精彩之处;②挑刺,要指出作文的真切问题;③训练,要开展针对性的练习。

“了解学情式”的作文批阅要注意两大方面:总体把握、微观分析。

“总体把握”式的作文批阅有三大特点:

首先,不需要对每一篇作文都作精细批阅。教师批阅的关键在于把握某次作文全班学生的主要表现及其症结。

其次,不需要对每一篇作文作全面批阅。教师可以侧重一点两点而忽略其余问题,可以关注阶段性重点而放过次要问题或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甚至不必每一篇必改,教师只需重点抽查一部分学生作文把握本次作文大势即可,其余作文略作浏览即可。

“微观分析”式作文批阅需要对少数典型的学生习作做深度分析,甚至应当确定某篇标本性习作进行切片分析,逐步分析这一篇习作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对某些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学生访谈是因为访谈可以涉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现当时的写作状态和思考,因此,通过访谈了解的学情更丰富,可以弥补静态的文本分析的诸多不足,更便于把握学生写作问题的症结。

我校李凤老师在教学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18]当时高三的一次摸底考试的作文题是:

生活中处处有“未完成状态”:赛跑未到终点,大楼尚未竣工,学习没有结业……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疲惫、焦虑,难以接受;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激昂、奋进,充满期待。请以“未完成状态”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这则写作材料大谈“残缺美”,在文中列举断臂维纳斯、残疾作家史铁生作为例证。

联系前面几次作文中的偏题现象,李凤老师不由思考:为什么每每叮嘱学生不要审偏题,也教了很多审题的方法,为何学生还是偏题呢?李凤老师后来找学生访谈令她大跌眼镜的是,学生的意见和她原先的估计出入很大。

学生并不认为偏题是因为自己马虎、不细心,也不认为是自己匆忙下笔而造成的。学生反映:自己是经过反复斟酌最后才敲定的观点,不料还是跑题了。这审题怎么就这么难?偏题的学生向我还原了他们的思考过程:由“未完成”,联想到未完成的东西是“不完满”的,于是再由“不完满”想到了“残缺”,由“残缺”想到了“残缺美”,于是就想到了“维纳斯”“史铁生”这两个典型的事例。

原来,学生的思维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学生把“未完成”径直理解为“完不成”,于是,再由“完不成”推理出“不完满”。显然,“未完成”和“完不成”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属于“过程”,后者属于“结果”。而学生混淆了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相差甚远的概念,导致了随后一连串的推理错误。

如果不是访谈,是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思维流程,也就不能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了。

3.数据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能会给写作学情的诊断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有研究者断定:大数据的到来从技术层面上让学生的真实学情得到量化与显现。学生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处理变得可视,倾听学生变为可能。此外,脑科学、心理学领域的多种研究成果,也大大增加了了解学生的途径和方法,使得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变教学行为成为可能。

比如,经常使用某些类型词语的学生可能存在怎样的写作问题?常用关联词的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否更突出?学生使用标点的特征是什么?甚至,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表情、动作、思维流程及师生互动等各个环节都存在海量数据,这些数据都是探测学情的重要资源。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归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和偏好,有助于教师提供针对性策略,改善写作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不能只对写作学情做一番空泛分析后就将学情束之高阁,也不能在探测到学情后依然在写作教学中把写作学情与写作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写作课堂上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必须完全建立在写作学情的基础上。当教师探测到学生在写作学习中暴露出的关键问题后,就必须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针对性的知识予以干预或矫治。

探测学情应该贯穿于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连续的学情探测中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如此,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始终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