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风雨六十载锻造“动地”勇士攀登地学高峰

中国地质大学风雨六十载锻造“动地”勇士攀登地学高峰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风雨六十载锻造“动地”勇士攀登地学高峰2012年11月7日,坐落在武汉东湖之滨的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甲子华诞。特色办学:培养“动地的勇士”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6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地学新人。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中国地质大学风雨六十载锻造“动地”勇士攀登地学高峰_地大人

中国地质大学风雨六十载锻造“动地”勇士攀登地学高峰

2012年11月7日,坐落在武汉东湖之滨的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甲子华诞。

秉承“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践行“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中国地质大学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从1952年初创的北京地质学院,到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学校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地质找矿、油气勘查、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勇攀科学高峰,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莘莘学子,已成为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尖兵”,地球科学文化的“摇篮”。

特色办学:培养“动地的勇士”

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空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

60年来,学校紧扣“动地”的主旋律,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现有20个学院、60个本科专业。同时,学校扎根国土资源行业领域,紧紧瞄准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一流学科水平,践行“强基础、有特色、入主流”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在源头创新上占据制高点,在找矿突破及其核心技术上掌握自主权,打造行业领域顶尖的特色学科高峰。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坚持践行悟道,在周口店北戴河和三峡等地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躬身实践的本领和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感。如今,野外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一大亮点和优势。

新时期,中国地质大学的年轻学子继续发扬“为祖国多找矿藏,把自己百炼成钢”的地质精神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到祖国各地基层最艰苦的岗位上建功立业。2003年以来,学校累计有3 549名本科毕业生、近1 000名研究生毕业到西部就业

学术立校:地学教育的“尖兵”

崇尚学术立校,彰显地球科学一流,是中国地质大学办学的根本。目前,学校已经营造出“崇尚学术、追求学术、服务学术”的良好环境,形成了重品德、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特色。

——打造一流的创新平台

学校现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实、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成立了“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

——建设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

近年来,学校主持“973”计划项目及专题、“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700余项,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张本仁、金振民、高山等科学大师率领的科研团队已成为国内和国际上的一流科研“尖兵。”

——贡献一流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由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和“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殊荣。

人才强校:地学“大师”的摇篮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6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地学新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 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88人、教授376人、副教授490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一批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领军人才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

学校桃李芬芳,人才辈出。毕业生中走出了以“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为代表的29位两院院士,涌现了国家体育场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奇才……。

开放活校:合作伙伴遍全球

6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学校国内外竞争力。

学校建立了一批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站点和稳定的产学研基地,与大多数省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勘、地调单位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行业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或科技教育合作协议。

学校还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与拥有一流地学学科的大学联合筹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建成了2个创新引智基地,建立了3个中外联合研究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

文化兴校:熔铸地质人之“魂”

文化是大学之“魂”。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实施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地学文化、摇篮文化、体育文化、网络文化、廉政文化、社区文化八大文化建设工程,构筑了多层次、全方位和立体化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先后建成了勘探队员塑像、化石林、院士长廊、博物馆、校训石碑、四重门、地质年代长廊等文化景点,每一个地质元素明显的文化景观都蕴涵着丰富的特色文化内涵。

地大登山文化历史悠久,195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大学登山队,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拥有野外生存本科专业的大学。集地质与体育为一体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又练就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品质。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山高人为峰,登高志更高。地大学子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时代青年。

宏伟目标:创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学府

今天,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学校正朝着“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2011—2020年),实现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阶段性办学目标;

第二步(2021—2030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第三步(2031—2052年),基本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

全体地大人同心同德,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必将为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热烈祝贺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

(2012-11-05《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