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六十载风雨人大情

六十载风雨人大情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61年1月,正在浙江大学511教研组进修的朱建德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张“选民证”。而当他拿到第三张选民证时已是17年后,“文革”噩梦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当时的人大机关包括林大椿在内一共只有2名工作人员。时任嘉兴市人大筹备组人员 林大椿这样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在1983年的12月的16号,16号是预备会议,17号至20号,正式召开嘉兴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嘉兴市人大常委会,还有一府两院的领导班子。
六十载风雨人大情_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

浙江人大 朱 敏 沈炳忠 林 佳 孙 兵

【片头】

【片花】

【配音】60年前见证人大选举,一张小小的选民证为何珍藏至今,撤地建市筚路蓝缕,嘉兴第一次人代会如何筹备完成,《六十载风雨人大情》翻开那段尘封的记忆。

【同期声】市民 朱建德

锣鼓声经常传过来,我们知道肯定有一件大事情在发生。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工作人员 林大椿

这人大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

【同期声】市民 朱建德

拿到这个东西(选民证),实际上就是知道我们的政治制度又走上正轨了。

【黑场】

【字幕】2014年9月 海盐县新桥北路百可园

【现场】走进住宅一段

【配音】这是海盐县的百可园社区,这里住着一位普通的老人名叫朱建德。今年77岁的朱建德老人,60年前曾是省立嘉兴中学初中部的一名学生,有幸见证了嘉兴历史上第一次选举县人大代表的场面,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朱老和人大制度结下了60年不解之缘。

【同期声】市民 朱建德

街上当时扎牌楼扎起来,用毛竹搭起来,然后红纸红榜,贴出红榜。上课的时候,也听到外面的锣鼓声,有些是送喜报啊,有些是贴红榜啊,锣鼓声经常传过来,我们知道肯定有一件大事情在发生,知道是选举嘛,第一次选举。

【配音】建国路“正春和”布店旁的外墙上贴着大红的选民榜,在榜前人们翘首寻找着自己的名字,找到的人高高兴兴地指指点点。

【同期声】市民 朱建德

大家要看看,我的名字在不在,特别当时的选举权,代表你这个人是否历史清白,所以大家很关心,如果红榜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心里特别着急。

【配音】当时在年龄上还不够选民资格的朱建德,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气息。1961年1月,正在浙江大学511教研组进修的朱建德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张“选民证”。选举之后不久,一次特殊的经历让朱建德终生难忘。

【同期声】市民 朱建德

苏发努(老挝爱国战线党主席)来,周总理陪同到杭州来参观访问,这时候浙大也要组织抽几个人,到杭州饭店和游船码头一段很短的路(欢迎外宾)。这时候大家一起去,我不知什么事情,稍微迟到一点。

【配音】朱建德赶到时,欢迎队伍前很远的距离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他被挡在了外面。眼看着周总理陪同着外宾就要经过,情急之下朱建德拿出了浙大的进修证,可是现场的警卫并不买账。

【同期声】市民 朱建德

那时我没办法了,这时候这张选民证放在袋里,夹在一本小的笔记本里面,我给他(警卫)看一下,我们刚刚选举好,他看了之后,有选举资格的肯定是历史清白的,就让我进去了。

【配音】朱建德如愿见到了周总理,而这张特别的“选民证”也被他当成了“宝贝”一直珍藏至今。

【现场】找出选民证一段 朱建德

这张就是第一张(选民证),(全部都在上面?)对,对(保存得真好)。这张是杭州西湖区是1961年1月(这个是第一张?)对,这张字已经看不清楚了,这是第二张,这是第三张,这里时间隔得长了,隔了17年……

【配音】两年后,已分配到海盐工作的朱建德,得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二张选民证。而当他拿到第三张选民证时已是17年后,“文革”噩梦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等到20世纪80年代初嘉兴各县市恢复人大选举时,朱建德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同期声】市民 朱建德

拿到这个东西(选民证),实际上就是知道我们的政治制度又走上正轨了。

【配音】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春风。1979年9月,中央民政部部长程子华,率领工作组到嘉兴地区桐乡县进行全国的直接选举试点,桐乡县在全国率先召开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随后1981—1982年间嘉兴各县市都依法选举产生了人大代表,沉寂了十多年的嘉兴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到恢复。

【黑场】

【字幕】2014年9月 嘉兴市放鹤洲花园

【现场】走进住宅一段

【配音】眼前的这位老人名叫林大椿,原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还是嘉兴地委组织部文秘的林大椿从湖州调到嘉兴,参与了嘉兴撤地建市后市级人大办事机构的组建工作。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筹备组人员 林大椿

我到嘉兴以后,对人大工作既感到有点激动,更感到是有点好奇,这人大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人大工作怎么开展,当时觉得不是很清楚。

【配音】对人大工作一头雾水的林大椿,一面学习法律知识,一面赴外地取经。当时的人大机关包括林大椿在内一共只有2名工作人员。如何在2—3个月内,把嘉兴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筹备完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筹备组人员 林大椿

怎么办呢?去物色人员了,后来又好不容易增加了2个人,这样我们人大机关一共只有4个人。由于当时人手少,我们条件也有限,很艰苦,所以呢经常加班加点的,有时候加班到(半夜)12点。

【配音】林大椿白天到机关上班,晚上住在招待所里,没有车辆,上下班都是步行。经过两个多月的埋头苦干,各项会务工作基本就绪,就在大会召开前夕,工作人员发现会议材料出现了漏印的情况,因为及时发现及时补救,才没有造成影响。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筹备组人员 林大椿

这样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在1983年的12月的16号,16号是预备会议,17号至20号,正式召开嘉兴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嘉兴市人大常委会,还有一府两院的领导班子。

【配音】经过选举,筹备已久的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的牌子终于正式挂出来了,浙江省一个新的省辖市——嘉兴市,在400多名人大代表的表决中诞生了。

【黑场】

【片花】

【配音】《人民日报》批评茅盾故乡文盲多,嘉兴人大如何破局支持教育改革;教育投入未达法定标准,教育界代表集体投下弃权票。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巴陵

然后我说弃权的请举手,我自己一个人在那举手。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市长 杨荣华

这个问题上,对我震动也比较大。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巴陵

明天大会上你能不能不要弃权了?

【黑场】

【配音】年轻的城市等待建设,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刚从德清酒精厂调到嘉兴担任副市长的范巴陵发现,嘉兴的教育是个“短板”,校舍的危房比例很高。1983年《人民日报》一篇《嘉兴地区教育为何落后?》的文章,直接点名批评“茅盾故乡文盲多”,这让刚刚到任的范巴陵感觉到身上担子不轻。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副市长 范巴陵

在浙江省有好多地方,因为校舍坍塌压死了师生,所以省政府在1983年年底第一次开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必须大规模地把这些危房改造掉,就是要签责任状的,大家领了这个责任状回来,就挠头了。

【配音】当时嘉兴市级财政一年的可用资金只有四五千万,全部拿去改造学校也不够。而此时,嘉兴的乡镇工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范巴陵考虑是否能让那些有收入的工商企业为教育出一把力呢?!有了好的想法,可这么做又有什么法律依据呢?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副市长 范巴陵

就是向全社会募捐了,但是这个募捐你要有一个根据吧,不然下面的分管县长就讲,那我得一家一户去跑了,因为你没有根据嘛。

【配音】为此,范巴陵专门到市人大常委会上做了一个嘉兴教育现状的报告,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尽管嘉兴人大没有立法权限,但是刚刚选举产生的市人大常委会仍然有所作为,审议出台了《关于教育集资问题的决定》,为嘉兴的教育破局打开了大门。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副市长 范巴陵

因此就通过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在全省都是最早的,在全国也是早的,就是工商三税营业额的3%,要拿出来办教育。

【配音】在人大决定的支持下,嘉兴的教育集资工作顺利展开。1988年,嘉兴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的地级市。1990年,嘉兴又在全省第一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8年干了15年政府工作的范巴陵转岗到了人大,本以为可以超脱地支持政府工作了,没想到原本的支持,却因为教育投入达不到法定要求而变成了一场监督大戏。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巴陵

我到人大的第二年,就是1999年,财政不是有个预算嘛,这个预算报告,拿出来一看(教育投入)又是离法定增长差很大一块,所以在讨论的时候我就提意见了。

【配音】尽管意见尖锐,但是大部分代表觉得范巴陵只是发发牢骚。就在市四届人大二次大会闭幕的前一天,召开主席团会议,范巴陵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巴陵

那天晚上的主席团会议是我主持的,我自己做主持,对这个决议赞成的请举手,弃权的请举手,结果读到这个决议么,大家也都是都赞成,然后我说弃权的请举手,我自己一个人在那举手,大家都呆掉了,包括当时在场的记者。

【配音】这一举动,尽管不是嘉兴人大第一张弃权票,但是却引起了新任市长杨荣华的注意。主席团会议后,杨荣华找到范巴陵了解情况。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市长 杨荣华

我记得好像是同曾经分管的范巴陵副市长沟通了一下,听听她的意见。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巴陵

他(杨荣华)说,这样吧,反正在我这个任期之内一定给它达到,明天大会上你能不能不要弃权了?我说这个人大依法监督,这样做不是针对你的,也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而是针对这件事情的,就是说人大是必须依法监督的,这件事情违法了,就要有不同的意见,不然人大不是变成一个“橡皮图章”了?!

【配音】范巴陵坚持自己的想法。在第二天的全体会议上,市人大教科文卫全体成员以及教育界一共8位代表,对政府的财政预算决议投了弃权票。这一举动给政府以触动,从1999年开始,嘉兴财政预算对教育支出的依法增长得以实现。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市长 杨荣华

这个问题上,对我震动也比较大。投反对票这些人最了解教育战线当前的困难状况,需要政府帮助,如果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不去帮助,是政府失职。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巴陵

(人大和政府)应该说是相互促进,为了同一个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想做好我们这个地方的工作。某一个问题上,人大代表都有几票反对或者弃权,这是一种进步,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黑场】

【片花】

【配音】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大胆质询市长为何治污不力,嘉兴人大质询第一案,全国罕见。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常务副市长 杨荣华

我没有想到在我工作过的这个地方(嘉善),他们毫不留情面。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林大椿

面对面提出来,质问市长。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常务副市长 杨荣华

你为什么分管的(副市长)问题没有解决好。

【黑场】

【配音】人大代表敢于监督政府,有时并不只是投几张弃权票那么温和。1996年,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嘉善和平湖的人大代表联名向市政府提出质询案,这是嘉兴人大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提出质询。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林大椿

这个质询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秀洲区的,当时叫郊区步云乡的染化企业,染化企业污染太厉害了,今天生产红色的染料,河里全部是红了,明天生产绿色的染料,河里全部绿了。

【配音】郊区步云乡与嘉善平湖交界,污染的河水长达几十公里,农田无法灌溉,水稻大面积死亡老百姓反映强烈,但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于是,嘉善人大代表大胆向市政府提出了质询,这一举动,当时不要说是嘉兴,就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林大椿

为什么要提质询案呢?因为前三年,人代会上都提出来议案和建议,但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提了这个质询案,那个时候我们杨(荣华)市长是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副市长,他就来接受质询了。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常务副市长 杨荣华

当时我去了以后,当时看到摄像机,我们市里面也有,他们嘉善也有,尽管叫他们嘉善不要摄,但是嘉善一定要摄。好几台摄像机都对着我,当时,我一个开场白讲了以后,下面代表发言了,发言很激烈,我没有想到在我工作过的这个地方(嘉善),他们毫不留情面。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林大椿

当时是面对面提出来了,面对面提出来,质问市长。

【配音】会场不大,但整个会议室座无虚席。质询中,人大代表提出,政府要如实向代表公布水污染监测数据,解释污染久拖不决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问题做出明确答复。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常务副市长 杨荣华

整整半天时间,代表发言不断,虽然他们问一个,我回答一个,但基本上都不是很满意,他们很现实,你为什么分管的(副市长)问题没有解决好,措施不力嘛,我想想看也对的。

【配音】面对代表们的质询攻势,杨荣华一面致歉,一面承诺限期整改。在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努力下,1996年步云染化污染终于得到了治理,两家企业被关停,其余企业被要求上马治污设施。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林大椿

后来我记得杨(荣华)市长跟我说,人大提了质询案以后,对我们解决步云的问题,应该是有很大的推动,他也有这样的感触。

【同期声】时任嘉兴市常务副市长 杨荣华

这一次的人大代表质询之后,我开始重视环保问题,这件事对我敲了一次警钟。

【配音】步云染化污染问题的解决是政府环保工作的一大步,更是我市基层人大代表履行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在民主实践上迈出的一大步。

【黑场】

【字幕】2014年9月16日上午9点 嘉兴市行政中心

【现场】纪念大会现场(摇一个镜头)

【配音】2014年9月16号,嘉兴市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历届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老同志纷纷发言,回顾过去60年的成绩和经验。着眼当下,嘉兴正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城市有机更新”等工作。嘉兴人大将再次出发,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在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

【现场】嘉兴市委书记 鲁俊

人大监督和“一府两院”的工作,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是相互掣肘,不是唱对台戏,人大依法搞好监督,有利于“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一府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有利于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就是在监督中体现支持,在支持中实施监督,应当认真地坚持下去。

【黑场】

【同期声】原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林大椿

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大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提高了。

【同期声】原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巴陵

如果说我自己的感受,人大还要敢于监督。

【同期声】市民 朱建德

应该逐步把民主的道路,走得更加宽一点。

【同期声】原嘉兴市市长 杨荣华

让人民真正走上一个政治环境舒适,环境安全,生活富裕的真正的康庄大道……

【结束】

小切入 大故事

宋建勋

在电视专题片《六十载风雨人大情》里,记者通过采访4位嘉兴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和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编成四个小故事,为观众讲述了嘉兴人大历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几个小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大60年的发展历程。该专题片史料详实,叙事脉络清晰,故事感人、令人回味,其能在年度中国人大新闻奖中脱颖而出崭获一等奖殊荣,实至名归。

一、宏大题材“微”切入 一滴水中见太阳

60年的时空跨度无疑是一个宏大的题材,记者没有高大上的开篇,而是从一位普通市民收藏的一张小小的选民证作为“微”切入,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为何要收藏这张选民证?这张选民证背后还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专题从观众的视角渐渐展开。选民证虽小,但其承载的意义却十分重大,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这张“特殊”的选民证,见到了朝思暮念的周总理。从此以后,他开始收集并保存自己历年参加选举的每一张选民证,而这小小的选民证又成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最好见证。该片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法就是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选择细节,以小见大,平凡中蕴含深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风雨不改人大情 处处情怀似旧时

感染力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人大作品要吸引人,一定要改变生硬的报道方式,在“人”字上做文章,在情感上做文章。《六十载风雨人大情》突出一个“情”字,很好地运用了被采访对象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深厚感情,以情动人,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片中所选的被采访对象,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谈起当年和人大有关的故事,依然是情怀不改、记忆犹新。60年前见证嘉兴第一次人大选举的市民朱建德,回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教育投入增长未达法定标准,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范巴陵,拒绝市长劝说坚决投下“弃权票”,谈到自己当年坚持原则的“壮举”,当事人仍然津津乐道。嘉兴人大质询第一案,当年作为常务副市长的杨荣华,在面对人大代表质询攻势时,显得有些招架不住,谈起当年往事,老人仍然感慨万千。这些嘉兴地方人大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特殊细节,从当事人口中坦然说出,很多内容都是首次公开,既真实又感人,使得该片的可看性大大增强。

三、与时俱进增自信 长风破浪正当时

《六十载风雨人大情》讲述的几个人大故事,紧扣人大民主监督这个主题,从人大代表因为教育投入增长达不到法定标准,投下“弃权”票,再到人大代表因为水环境污染问题久拖不决,当面质询市长,专题片结构安排上不断递进,最后人大监督的力度达到顶峰,故事的情感表达也达到了顶点。通过人大监督,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结果彰显了人大监督的成效和力量,同时诠释了人大制度的丰富内涵,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推动人大制度发展完善方面所起的主体作用。这些故事,让不熟悉人大制度的观众认识了人大制度,让了解人大制度的观众更加坚定了制度自信,这也是本片的立意所在。专题片最后落脚点:“人大监督和“一府两院”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不是相互掣肘,不是唱对台戏……这就是在监督中体现支持,在支持中实施监督,应该认真地坚持下去!”一甲子的风雨历程已经过去,人民群众对人大制度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憧憬和期待。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地方人大如何继往开来再次出发,更好地发挥人大作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这也是该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德江委员长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针对统筹做好对外交往、新闻宣传等工作时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大故事。增进对方对中国发展道路、基本国情、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同。”而这些发生在基层,由人民群众和基层人大代表直接参与推动的人大事件,不就是真正鲜活的中国人大好故事吗?!

(作者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