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一号”宝藏如何失而复得

“南海一号”宝藏如何失而复得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争夺战中,有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战役,那就是“南海一号”失而复得事件。当时中方立即中止了协作合同,因为,这是中国的沉船。它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因为它是中国在南海发现的第一艘自己的沉船遗址。直到2001年,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才决定再次组织对“南海一号”进行方位寻找。现在,经过数次水下接触,可以基本确定,“南海一号”长30.4米,宽10米,高4.5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拍卖业的兴盛,古老中国的珍贵文物开始成为国际收藏家和寻宝者疯狂搜寻的对象,南海海域也由此陷入了混乱的文物争夺战中。在这争夺战中,有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战役,那就是“南海一号”失而复得事件。

事情还得从英国一个海底打捞公司的员工说起。1987年,在翻阅荷兰海事博物馆的旧报时发现,一艘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沉入了海底。随即公司立刻邀请研究专家估算出了沉船位置,并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这艘“国际”沉船的申请,中方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但是,当捕捞船将瓷器、、中国古钱等文物打捞出来时,中方立刻感觉到事情不对头,随即,国家文物局根据捞上来的文物鉴定出:这是一艘宋元沉船。当时中方立即中止了协作合同,因为,这是中国的沉船。它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因为它是中国在南海发现的第一艘自己的沉船遗址。

但是,当时我国水下考古正处在起步阶段,无论从资金还是技术上说,根本无力独立打捞。只得先培养水下考古人才,先后派出几批水下考古队员出国培训,并积极组织近海考古训练和演习。

但当时受到水下勘探技术限制,一直没有找到沉船的主体位置。直到2001年,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才决定再次组织对“南海一号”进行方位寻找。沉船打捞是深潜加上细琐的考古,它的复杂和耗资巨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现在,经过数次水下接触,可以基本确定,“南海一号”长30.4米,宽10米,高4.5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水下考古队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就捞起了4000多件精美绝伦的文物,绝大多数瓷器完好无损、灿然如新,因此可见“南海一号”之珍贵。

从“南海一号”已经被打捞起来的文物,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在世界海上贸易中的地位:一些“喇叭口”大瓷碗,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还有一些陶瓷首饰盒上出现中国文化少有的图案,显然其是专门为国外客户制作的。队员们还发现上万枚的铜钱,这么多的货币表明中国的货币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已经成为了“硬通货”。。

目前,“南海一号”的捕捞仍没有结束,因为水下考古的过程就是这样漫长,它需要比陆上考古多十倍百倍的时间和精力,所耗人力物力可以说是“日掷千金”。我们期待着中国的南海会出现更多的珍宝,能够揭开更多海上丝路的谜团。

水下考古的头等问题是资金。沿海调查一次就要花100多万元,到一趟西沙来回要300万元,一套潜水服要4000多元,就连一支深海灯也要1万元。而最主要的开支是在打捞开始之后,所有的工作船只都是借用,每条船每天的租金就是3000元。很多时候人算不如天算,每一次确定沉船地点就要耗时几百个工作时。遇上海流急泥沙淤积快的情况,每天都得重新定位,所耗人力物力可以说是相当地“砸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