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始终不改变志向

始终不改变志向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当司马迁努力写作之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但几天以后,李陵被匈奴围困,寡不敌众,在士卒伤亡殆尽的情况下,被匈奴俘虏。他直言不讳,特别是提及汉武帝宠妃李氏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的失职,令汉武帝大为震怒,认为司马迁有意贬损李广利的功劳,而为李陵开脱罪责,于是将其下狱论罪。出狱之后,司马迁担任中书令,这种职务历来都是由宦官担任的,对士大夫来说可算得上耻辱。三军之众,人心不齐,其帅可夺。

孔子告诉我们,一支军队可以没有统帅,因为没有统帅再派一个来就是了;但是一个“匹夫”,一个普通人,我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没有志向。没有志向的人生是没有方向的,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成就功业。

司马迁立志忍辱撰《史记》,可谓是一个“匹夫不可夺志”的典型。

司马迁自幼受其父影响,诵读古文,熟读经书,二十岁就周游全国,考察名胜古迹山川物产,风土人情,访求前人轶事掌故。后又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档案典籍。太初元年根据父亲遗志着手编撰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

正当司马迁努力写作之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天汉二年,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兵五千出击匈奴,开始捷报频传,满朝文武都向武帝祝贺。但几天以后,李陵被匈奴围困,寡不敌众,在士卒伤亡殆尽的情况下,被匈奴俘虏。前几天还称颂李陵的文武大臣反过来怪罪李陵,只有司马迁替李陵辩护。

他直言不讳,特别是提及汉武帝宠妃李氏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的失职,令汉武帝大为震怒,认为司马迁有意贬损李广利的功劳,而为李陵开脱罪责,于是将其下狱论罪。依当时刑律,犯死罪之人可以用50万钱赎罪,或是用宫刑替罪。司马迁学识满腹,却家无闲资,不可能弄来那么多钱赎罪,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慷慨赴义,要么接受宫刑。司马迁想到草创未就的《史记》,心如刀绞,最终选择接受奇耻大辱的宫刑,留得性命,撰写《史记》。实际上,这是比选择死更艰难的抉择。

出狱之后,司马迁担任中书令,这种职务历来都是由宦官担任的,对士大夫来说可算得上耻辱。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在狱中给他写信,表示对他的行为深感不解。司马迁回信说:“我并非怕死,每个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我现在死了,无异于死了一只蝼蚁。我之所以忍辱苟活,是因为撰写史书的夙愿还没有实现啊!”

司马迁忍辱负重,坚韧不拔,以古圣贤命运坎坷、发愤著述的事例激励自己,用“身残处秽”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约在公元前90年,司马迁终于将这部前无古人的天下第一史撰写完毕,算下来,前后用了十八年。

虽然司马迁这种忍辱偷生撰《史记》的做法,有替父完成遗愿的心理成分,但其更主要的精神支柱,应该还是他心中的不屈之志,决心以事业上的成功来洗刷自己的耻辱。放弃是一种安逸得多的选择,但放弃也即意味着投降。这对于一个内心刚强的人来说,是不可忍受的。司马迁的行为,是一种男子汉的行为,更是一个有志君子负责任的选择。

三军之众,人心不齐,其帅可夺。匹夫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其意志由自己掌握。虽然自己是一个个体,但只要意志坚定,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

有的人只顾眼前生活,没有什么志向,东风来西倒,西风来东倒;有的人虽然也有志向,甚至有雄心壮志,但却经不住威胁与利诱的考验。这都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算不上真正的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