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内涵

正确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内涵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政绩观,则是指领导干部对工作成果的认识、对自己行政行为的价值判断。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反映了其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为民、发展、求实。这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

第一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内涵

一、政绩观的含义

所谓政绩,是指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即工作成果,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也是考核、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和基础。所谓政绩观,则是指领导干部对工作成果的认识、对自己行政行为的价值判断。同样的工作成果,由于认识的差异,有的人认为是了不起的政绩,有的人却认为不是什么政绩,甚至是劣绩;同样做一件事,有人认为干得值,有人认为干得不值。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反映了其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领导干部的头脑里,如果有正确的政绩观在起作用,就能引导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就会把自己引到既害人又害己,也一定会损害人民利益、贻误国家事业的歧路上去。政绩观关系到工作能否做实,关系到领导干部有没有实干精神,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对领导干部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领导干部应当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

二、政绩观决定领导干部的人生追求和执政行为

政绩观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人生追求和执政行为,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政绩内容上,应该是实实在在、有利于地方、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在创造政绩的目的上,应该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为了推进建设发展而不是给上级看;在创造政绩的途径上,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不是投机取巧、竭泽而渔。在这种政绩观指导下创造的政绩,才能经得起群众、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现在一些领导干部重“显绩”轻“潜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片面追求GDP,不顾环境和民生;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弄虚作假、追逐个人名利;等等。为此,胡锦涛同志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为民、发展、求实。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求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尊重群众,讲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这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根本途径。

三、自觉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

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讲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所讲的政绩,是为实现这样的发展而创造的政绩。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