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的“内圣外王”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儒家的“内圣外王”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圣外王”的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庄子提出来的。这种主张,同儒家《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一致的。他们的志向虽不在“外王”,但他们的人格呈现却是时时践行“内圣”。换个角度来说,内圣外王也可以看作是道家和儒家所推崇的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总之,道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不仅要求人们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无敌于天下。

“内圣外王”的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庄子提出来的。《庄子·天下》篇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意思是说,(学术界)各自为政,让内圣外王之道受压抑,难振作,于是各家各派随便分砍道术成为学术,都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当作正确的道术。那么,什么是内圣外王之道呢?该篇中指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内圣是指通过修身省己,让自己具有圣人那样的美德,这在儒家指的是仁德;外王是指通过修身省己,让自己拥有善于治理天下的王者那样的能力和本领。

庄子内圣外王的思想,为儒家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儒家治国平天下政治主张的一个修身目标,即通过培育美德来修身和通过遵循王道来实现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也就是说,要想实现王道,首先得修炼内心,让内心具有圣人的美德,而只有内心中修炼出圣人般的美德,才能实现行王道那样的政治抱负。这种主张,同儒家《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一致的。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道德信仰。他们的志向虽不在“外王”,但他们的人格呈现却是时时践行“内圣”。

晏子是齐景公时代的辅臣。他曾多次劝谏齐景公薄赋轻刑,敦邻修睦。虽然他做了卿大夫,但他仍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且虚怀若谷,从不居功自傲。有一次,齐景公看到晏子的结发妻子竟然是个满脸皱纹、头发全白且穿着粗布衣服的老妇人,在感叹晏子一心只顾国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同时,决定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他。这一天,齐景公故意到晏子家喝酒。他看到晏子的妻子后就故意问道:“这是谁?”晏子如实回答:“是我的妻子。”齐景公说:“这么老,这么丑!我有一个女儿,既年轻又漂亮,就把她嫁给你吧。”晏子一听,赶紧离席恭敬地回答道:“现在我的妻子的确老了,可她嫁给我时也是既年轻又漂亮。她从年轻漂亮时就陪伴我,直到现在变得又老又丑都没有变心。我接受她的终身托付时就答应她陪伴她到老的,所以,君王想把女儿赐嫁给我,就是让我辜负我妻子的托付,这叫我于心何忍呢?”说完,晏子朝齐景公拜了又拜,谢绝了齐景公的恩赐。

晏子之所以能抵御外界美色的诱惑,就是因为他内心具有圣人一般的美德。能抵得住诱惑才能让身心不受干扰地施展个人的抱负。这就是儒家修身所期望取得的成效。换个角度来说,内圣外王也可以看作是道家和儒家所推崇的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从这点上来说,即使是那些登上王位的人,也不一定能具有王者素质。道家和儒家一致推崇一种素质,即王者风范。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东吴本是偏居江南一隅的割据势力。后来,出了个孙权,他为人旷达开朗,遇事果断,并且崇尚侠义。他初掌吴国时,境内局势动荡不安。但是因为他知人善任,具有驾驭全局的王者风范,所以很快就稳定了局势,并让国势日渐强大,最终成就了问鼎江东的霸业。然而,到了他孙子孙皓手里,祖宗打下基业的霸气全无。公元280年,当西晋王濬的军队到来时,孙皓备上亡国的礼物,让人反绑着双手,让随行的臣子们都穿着丧服,把棺材载在车上,向晋军投降。孙皓的身上,王者风范荡然无存,这也注定了吴国灭亡的结局。

那么,什么样的表现可称为王者风范呢?归结道家和儒家的观点,大体上可列为这几个方面:具有仁慈宽容之心,懂得君臣之间的礼节,懂得辨识忠奸,懂得驾驭局面;在胜利时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在遭遇挫折时能从容应对。其实,为使江山永固,子孙万代,一些有远见的帝王都会事先对皇位继承人进行长期的严格培训。只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子孙后代最终并没有将帝国的基业发扬光大,更多的都是如孙皓一样,半途夭折。原因何在?就在于他们在培养皇位继承人时,普遍忽视了一个重要事项——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只有那些具备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帝王,才会因具有个人魅力而受到臣下们的真心拥戴。这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

总之,道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不仅要求人们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无敌于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