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所记得的高中母校

我所记得的高中母校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会堂楼上楼下可坐一千多人,每逢开大会,我们都会来到这儿,聆听校长、书记的报告。大楼西半是高一教室,东半是初中教室。高一高二时没发现活的臭虫,可高三的那年春天,却突然爆发了。主席台在跑道西侧,每年一次的校运会,都要在这里检阅。以上是我记忆中的20世纪60年代初母校扬州中学的大体布局,可参加母校校庆一百周年活动时,发现母校早已焕然一新了,特别是教学区向北,几乎难见当年模样了。

我所记得的高中母校

1966届/黄国胜

我的高中母校是江苏省扬州中学。

学校坐落在扬州市淮海路西侧,南北一里许。大门朝东,向南还有二门,正对甘泉路,只是不常开。一进大门,是一条笔直宽阔的大道,大道两旁是高高的围墙。围墙右侧是学校图书馆,藏书颇丰,分阅览室、开架室、藏书室三部分。围墙左侧是女生宿舍、体育馆。

沿着大道向前走,就是著名的树人堂。这是一座五层建筑,也是当时扬州最高的建筑。爬上楼顶,向四周看去,十里扬州尽在眼底。大门玻璃上是一副对联:慎思明辨,格物致知。进门后,两侧是生物实验室。再进去,是大会堂,二、三、四楼是物理化学各科的实验室。大会堂楼上楼下可坐一千多人,每逢开大会,我们都会来到这儿,聆听校长、书记的报告。印象最深的是新生开学典礼,张卓如校长给我们讲话,我们第一次听到学校“十六字”校风,即“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从此终生未忘。这里曾迎接过许多著名学者,他们在这里纵横古今,畅谈天地,让无数学子终生受益。1964年我们就曾亲眼看到华罗庚、赵九章大师来此讲学,学校组织我们列队夹道欢迎,可惜我们没能进树人堂聆听。

从树人堂出来,有一条南北大道,踏上大道不远,两侧就是教学大楼。路东是高二教室,上下两层,可坐八个班级。那时是六轨,六个班,两个空教室可作实验室。教室铺的是杉木地板,当时在我这个农村娃看来,这简直太奢华了。路西是高三教室,与高二教室一模一样。沿着大道向北走,不远是办公大楼,主要是老师办公的地方,楼下还设有油印室。沿着大道(大道穿过办公楼)再向北,就是新大楼。大楼上、下两层,一字排开,从东到西,与南面的高二高三大楼对齐。大楼西半是高一教室,东半是初中教室。再向北,是“一”字楼。它与新大楼平行,上、下两层,长度也一样。它的用处有点杂,楼下有总务处、保管室等等;楼上有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可能还作其他用处,记不清了。

南北大道穿过“一”字楼,就是宿舍大楼。日本人入侵时期,曾把这座大楼当作监狱,关押过抗日志士、平民百姓。大楼共三层,从下到上,依次是高一、高二、高三。每一层,又分南北两半,中间有一条两米宽的通道。有的两间并在一起,是大宿舍,十张双人床可住十八人;多数是一间的小宿舍,只住九人。高一上学期我们住在正对宿舍大楼大门的大宿舍,下学期就住到了西边南半的小宿舍。高二时记不得住在二楼何处了。高三时我们住在三楼最西边。那时候,同学们多数没有热水瓶,睡前洗脚、起床后洗脸,都是到食堂去端水。夏天很少有人有蚊帐,因为这座楼太旧了,床上竟有臭虫,床板缝里都是涂的药粉。高一高二时没发现活的臭虫,可高三的那年春天,却突然爆发了。我们身上奇痒无比,实在没法,我们宿舍只好集体大逃亡,都搬到教室去了。好在教室地面是地板,白天又拖过地,想不到教室地板还有这样的用处——打地铺。当时,学校领导为体现与学生打成一片,李久翔书记也住在我们宿舍,一直到“文革”。

宿舍北边是食堂,是一字排开的平房,前后两排。西边是锅炉间,旁边是厨房,烧饭的地方。东边是我们吃饭的地方,每到饭点,上千名学生像潮水般涌来。两条南北大道像两条长龙,好壮观啊!我们到扬中读书,国家每月供应三十二斤大米,伙食标准是每月七块五角。早饭二两米粥、一两卷子或一两油条;中饭是四两米饭、一菜一汤,也有时两菜一汤,一星期两次肉;晚上是三两七钱饭,一般就是一个汤。我们这些小伙子,一般是吃不饱的,只要上了桌,汤汤水水一点不剩,女生桌上,可能会剩些肥肉、卷子皮,发现了还要被批评。虽然吃得不是很饱,可比起家里的人,真是上了天堂了。七块半的伙食标准,应该算是很高的了。只是我们农村来的,经济大多困难,若不是国家给助学金,怕没有几个人能坚持到高中毕业。记得到高三时,我不但学杂费10元免缴,还享受七元五角的助学金,真正是“吃饭不给钱”。食堂后面还有一大片开阔地,是学校的农场,养猪种蔬菜。学生每周的劳动大都也安排在这里干活。西北角有一个小门,出去经“丰收桥”可去扬州师范学院。北侧是围墙,与东边南北的围墙相连。后来,在西北角,市政府修建了地下防空洞,占去学校部分地方。

以上是学校的主体部分即教学区。教学区东侧有一条南北大道,路东从南向北,先是图书馆,然后是花园、音乐教室、团委办公室、小工厂。这儿还有一个边门(出门即省干校,去文昌楼大街很近),一条东西路,路北是教师宿舍区,我们高一高二的班主任成增龄老师就住在这里。教学区西侧也有一条南北大道,路西有小树林子,有医务室,有水塔。宿舍大楼的西侧有浴室和理发室。这块区域是在一座古城墙上,学校建游泳池时,我们曾挖出许多城砖。再向北,也是教工宿舍,张卓如校长就住在这里,我们高三的班主任秦裕庭老师也住在这里。学校西边,有一条小河,是学校与农田的界河,原先可能还是扬州城的护城河。

学校最南边是大体育场。它的主体部分是四百米的跑道,东半是篮球场。北面有体育馆、排球场、单双杠等设施。我们特别喜欢看教工排球队打排球,我第一次看这种球,只见球飞过来飞过去,简直眼花缭乱。主席台在跑道西侧,每年一次的校运会,都要在这里检阅。“文革”开始时,大概是1966年七八月份,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据说有六万人,我是第一次看到那样大的场面。体育场的南边也是围墙,墙南就是扬州医学院。

以上是我记忆中的20世纪60年代初母校扬州中学的大体布局,可参加母校校庆一百周年活动时,发现母校早已焕然一新了,特别是教学区向北,几乎难见当年模样了。

衷心祝愿母校更加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