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所记得和不记得的

我所记得和不记得的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 亮高亮,中文系1990届毕业生,校报记者团首任团长。初入校报的时候,已是近三十年前了。校报编辑室是学生记者心中的圣地。后来像税费一样由小顾老师代扣代缴。缴并幸福着,痛并快乐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在校报记者团的美好时光里,又挣得了另一种美好和幸福。

高 亮

【工作简介】

高亮,中文系1990届毕业生,校报记者团首任团长。30年痴心不改,毕业至今仍从事编辑老本行。现任职于吉林省青少年报刊总社,担任副社长职务。

【难忘记者团】

初入校报的时候,已是近三十年前了。那时我还是个傻呵呵的大一青年。刚从老家的村子里风尘仆仆地走出来,与一群同样傻呵呵的室友一队一队地走在校园里。室友去吃饭,就跟着去食堂;室友去上课,就跟着去教室;室友去看书,就跟着去图书馆;正值校报纳新,室友去考学生记者,也跟着去报名考学生记者。凭着高中时喜欢看点闲书写点文字,考试过关,于是就傻呵呵地成了一名学生记者。

开始没觉得学生记者的诱惑有多大,牌子有多光辉响亮。大稿不会写,只能写些百字小消息。结果开始了就没停下。

那时铅字值钱啊,但凡谁的文字、名字只要和铅字沾点边,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再走出来,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曾经有一度,每期校报发到寝室,室友们不看新闻先看名字。在密密的版面文字中找我的大名儿,仿佛成了一项寻宝游戏。我知道其中不无羡慕,嫉妒,但确信没有恨。恨与那个小时代没有关系。以后稿子越写越多,内心里的存在感也越来越飘浮,生活像是在云上,每天都充满了光彩,及至充盈了整个大学时光。

校报编辑室是学生记者心中的圣地。朝拜的次数多了,信友混熟了,倒更像一个家。我对此圣地记忆最深的是老行政楼里的那两间小屋,两个屋中间的墙上有一个专门掏出来的墙洞,墙洞里“供着”一部叫声特别嘹亮的红色拨盘电话,像电影里演的机要电话那种。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堂堂如校报也还没有电脑。去校报除交差之外,若能顺便利用此机要电话的闪亮拨盘“勾搭”女朋友成功,想必也是极好的。

校报的老师每个都那么热情又和蔼可亲,有着大叔大妈式的标准笑容——许多年过去,等自己也混成大叔的时候,才发现这种说法有多残忍,有多不厚道,良心里很替当年(我是说当年!)的老师们觉得冤枉。

当年编辑室五位老师,晓峰老师那叫一个字:帅,两个字:帅哥;小顾老师美女一枚尚待嫁;小沙老师聪明含蓄;小贾老师随性大咧;振兴老师是李老了,但童心可嘉。

只能说,每个得瑟的大一学生都以为自己是只青涩的小苹果,看谁都带着成熟相。

结识了各色团友。因为专业、年级、出身的不同,每个人身上都带些有趣的内容;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跑活动跑采访时,往往又跑到另一群有趣的人或者参与到另一些有趣的事中去;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一届的送旧纳新,每次有颜值高的新鲜面孔加入,都会让老团友们小小地兴奋一阵子。只不过看那些校园里成队行走的大一学生时,仍会投去一丝丝不屑,而可耻地忘记了自己的曾经。

有靠稿费吃饭的日子。不多,一个月能有20块稿费收入,节省点可以吃十天饱饭,冲着肉条也没有懒惰的理由。后来正式成立记者团时,章程里专门加了一项“劫富济贫”的温情条款,发了稿费不能只管一个人的舌尖,而要自觉缴纳一定比例的团费,作为众亲的福利基金。后来像税费一样由小顾老师代扣代缴。半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便用来安排新年联欢或春天郊游。

缴并幸福着,痛并快乐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在校报记者团的美好时光里,又挣得了另一种美好和幸福。

【寄语】

文行东师,笔畅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