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怀念国立二中

怀念国立二中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扬州中学建校110周年,这是值得庆贺的。同时使我联想到合川国立第二中学,今年二中也建校74周年了。国立二中是抗战时期扬州中学西迁的学校,它的办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它为扬州中学增添光彩,它的成就也是扬州中学的荣耀。我曾就读于国立二中,在纪念扬州中学校庆之际,我怀念国立二中。1937年下半年,淞沪战争打响,扬州中学校长周厚枢奉命前往四川办学。因此,可以说国立二中是扬州中学西迁的一所流亡学校。

怀念国立二中——祝贺扬州中学建校110周年

1949届/唐家实

今年是扬州中学建校110周年,这是值得庆贺的。同时使我联想到合川国立第二中学,今年二中也建校74周年了。国立二中是抗战时期扬州中学西迁的学校,它的办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它为扬州中学增添光彩,它的成就也是扬州中学的荣耀。我曾就读于国立二中,在纪念扬州中学校庆之际,我怀念国立二中。

抗战爆发,灾难降临祖国大地。1937年秋,七岁的我跟随父母背井离乡,逃难到四川重庆。我先后就读于重庆江北小学,北碚黄桷镇复兴小学和合川县国立第二中学,直到抗战胜利。在二中两年的学习生活,使我终身难忘。

办学条件艰难 从严治校有方

1937年下半年,淞沪战争打响,扬州中学校长周厚枢奉命前往四川办学。他经过一个阶段紧张而艰苦的选址和筹备工作,最后定址在合川县,于1938年3月28日成立国立第二中学。二中的生源主要招收江浙一带的流亡学生。当年扬州中学的大部分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也随同校长前往。他们在二中继承和发扬了扬中的好传统,好作风,在二中的建校和日常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周校长又以扬州中学的教育思想、模式和经验来管理国立二中,使二中很快步入正轨。因此,可以说国立二中是扬州中学西迁的一所流亡学校。学校设有初中、高中、女中等部,初中部设在蟠龙山,高中部设在濮岩寺。建校一年多后,周校长调离,由孙为霆任校长。40年秋又任命严立扬为校长,直到二中停办。这期间还设有几名副校长,分管各分部。

当年,二中的教学设备、生活设施都极其简陋,二中的本部就设在破旧的濮岩寺古庙里。但周校长治校严谨,从建校的第一天起,他就提出对学生要进行五种精神的训练,即学科、体格、生产劳动、特殊教学和后方服务的训练。其中尤其重视精神训练,强调国民精神的培养,青年理想的善导,学生气节的磨砺,公民道德的涵养。学科训练也并非要学生死读书,应考试,而重在培养科学精神与智能,为能研究高深学术打下基础。在重视精神训练方面,从一件小事可以说明问题。当年物质紧缺,经费困难,但学校为了重视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质的教育,特地制作了精美的三角形的二中校徽,发给每个二中学生。同学们戴上校徽非常爱惜,非常自豪,大家以校徽为荣,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行,遵纪守法,为学校争光,做一个好学、成才、有道德、高素质的学生。一枚不大的校徽,它却起到了规范学生行为的大作用。

由于周校长从建校开始,就从严治校,为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模式,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国立二中成为抗战时期的全国名校,被誉为中学界的“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勤奋好学 心系国家安危

国难当头,二中学生既勤奋好学,又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国家安危,心系前方战场,思恋家乡亲人。二中的校歌反映了我们学生当时的心声。

歌词是:“我们别离了五千里外家乡,超越过万水千山,来到这美丽的天府之国,弦歌起舞在嘉陵江上。忍着吧过去的创伤,燃烧起热血,挺着胸膛,讲科学,勤生产,练刀枪,把握时代的尖端,发挥潜在的力量。大家只有一条心,结成铁的集团,高高举起革命火炬,前进、前进,粉碎了敌人的阵线和梦想,辉耀起中华民族万丈光芒!”这首校歌激励我们树立理想,发愤图强,刻苦学习,不忘国耻。若干年后,每当想起这首校歌,我就会想到那段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心情难以平静。

那个年代,我们每个学生都怀着满腔热血,充满报国激情。在集会上,在早操后,学校领导经常领唱《满江红》,大讲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心爱国的故事,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那时,特别使我悲愤的是,日机几次大轰炸,合川县的半座城池化为废墟,多少无辜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我校国文骨干教师戴劲沉父子和一位女同学在轰炸中不幸遇难。我亲眼目睹被敌机炸死的同胞,陈尸嘉陵江边,一口薄皮棺材里堆放了几具尸体,烈日之下,几里之外都能闻到阵阵臭味,真是惨不忍睹。每当我们唱起《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延水谣》、《毕业歌》等流亡革命歌曲,很自然地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泪流满面。国仇家恨使我们每个青年学子都立志要报效祖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恢复中华锦绣河山。

学校教学严谨 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的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除重视国语、数学等主科外,对音乐、美术、劳作课也很感兴趣。那时缺少教学器材,上音乐课时刘天华老师用二胡伴奏。他不仅教学认真,还手把手地教我们制作二胡。当年我们没有钱买二胡,他就教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就地取材,寻找毛竹筒(四川盛产毛竹)、木棍等材料,到小店里买便宜的马尾、蛇皮或牛皮纸,先制成各种零件,再用粗、细砂纸把零件打磨光滑,然后组装成一把把简易的二胡,拉起来还有声有色。其时,同学之间还互相帮助,各尽所能,共同协作,使二胡制作又快又好。自己制作二胡,不仅提高了我们对二胡演奏的兴趣,也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在老师的教授下,我们学会了不少二胡名曲,如《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小桃红》等十几首,演奏起悠扬的乐曲,津津有味,引人入胜。有时班上同学还分组演奏,相互比赛,胜似一场音乐会,其乐融融。

同时,我对美术绘画课也有爱好,我喜爱写各种形体的美术字。我的素描也较出色,老师曾把我画的茶具、水果等素描给同学们临摹。我画的高尔基、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名人头像还颇为逼真,我非常喜爱珍惜,可惜因为生活的动荡,这些画像都遗失了。

在二中我所学到的一点音乐、美术知识和技能,在我日后的共青团工作中,在农村土改、参军等运动中以及在农村宣传文化活动中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学习十分紧张 生活丰富多彩

我们学习虽紧张,但课余生活却丰富多彩。学校对学生不提倡死读书,学习完全靠自觉,课余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节假日和每天下午二节课后的时间,我们或复习功课,或阅览图书,或参加音乐文体活动等。我平时喜欢去图书馆借阅一些名人传记和文学名著,如高尔基的《我的童年》、鲁迅的《呐喊》、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等等,使我受益匪浅。《爱的教育》一书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从心灵深处憎恨那人吃人的社会,同情劳苦人民,向往那民主自由,人人平等的社会。

课后我们还经常三五成群地上山,在温暖的阳光下,躺在草地上复习功课,不时传来鸟语花香,这时学习效果特佳。休息时,我们在山上寻找类似草莓一样的小红果吃,有时还开展采摘比赛,看谁摘得多,集中起来一齐品尝,这也是一乐也。

下午课余时间,我们还经常在操场上参加体育活动。操场是公用场所,场内有摆摊的,有小贩叫卖的,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这里有个小插曲。一天下午下课后,我在操场上玩单、双杠,见一痞子欺负卖香烟的小孩,拿了烟不付钱,可怜的小孩哭着向他哀求。我在一旁实在看不下去,当面指责他,他被我责问得哑口无言,就动手打了我一记耳光,还叫我少管闲事。我非常气愤,立即去找同学来与他评理,正巧这时我的三哥在操场上打球,他听了我的叙述后,立即约了几个同学来教训这个痞子。他见我们人多,不得不乖乖地付了烟钱,并向我赔礼道歉。卖香烟的小孩以感激的目光望着我们慢慢离去。多年的社会现实,多年的所见所闻,它教育了我,启蒙了我,使我比较快地接受进步思想,比较早地走上革命道路。

生活非常艰苦 严格磨炼自己

抗战时期,敌人封锁,后方物质严重匮乏,校方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各方面设施都很差,师生的生活极其贫困。当时,食堂条件差,八人一桌,都是站着吃。我们吃的是发了霉的所谓救济粮,难以下咽。为了吃饱肚子,每顿吃饭如同一场战争。一百多人围着一个饭缸争着盛饭,吃早饭时,经常有人将盛满的粥挤得撒在身边同学的身上。吃饭还讲“战术”,第一碗饭要少盛,快速吃完赶快去盛第二碗,否则就要饿肚子。至于菜,就不用说了,基本是素菜,而且菜的数量很少,难得打一次牙祭,添一点荤菜,平时泡一点菜卤子就能吃完一碗饭。当年食油奇缺,食油都存放在校长室,由领导保管,这就可想而知了。那时我们生活简朴,很少有零用钱,逢到节假日,到街上吃上一碗片儿汤(相当于馄饨皮),或在操场边上的面担子吃上一碗酱油面,就算是一种享受了。

住的条件也很差。在山上搭的简易宿舍,八人一室,上下铺,一盏昏暗的灯,连捉臭虫都看不清楚。那时四川臭虫闻名,夜间臭虫出动,咬得我们难以入眠。宿舍条件虽差,学校对宿舍的管理却是严格的,像军营一样,每天起身,都要把被铺叠整齐。为此,我特制了一付夹板,把被子拍打出四方有角,整洁美观。管理人员经常抽查卫生,因为我床铺清洁,被子叠得整齐,多次受到表扬。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在二中能有一个固定的相对安静的读书环境,能够“日有三餐,夜有一环”,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那个年代也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

抗日战争胜利 二中完成使命

1945年8月15日,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举国欢腾,普天同庆,苦战八年,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伟大的胜利。

抗战胜利了,国立二中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根据上级的精神,宣布国立二中停办,东迁江苏,非江苏籍的学生都回原籍上学。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既兴奋又伤感。高兴的是胜利了,可以回到久别的家乡与家人团聚,伤感的是多年的同窗好友即将分离,从此,天各一方,不知哪年哪日才能重逢,也可能永远见不到面。这是多么伤心的事。学校发给每个学生转学证书,回原籍上学。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发给每人一定数额的路费和生活费等。这说明学校对同学们的返乡和上学问题,考虑还是很周到很负责的。

接着,同学们开始陆续离校,家庭有权有势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都提前返乡了。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好友,告别了二中,告别了蟠龙山。那时,大批人员集中返乡,而交通工具既落后,数量又少,到处交通堵塞,车站码头拥挤不堪,真是一票难求。我家等了几个月只买到几张票,只好分批回家。我是最后一批与大哥、大嫂乘船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回到了扬州,在扬州中学插班上学。另有一批江苏籍的同学则随严立扬校长来到常熟,新建了江苏省常熟中学。

办学成绩卓著 我们以此为荣

国立二中办学八年多,为国家培育了3 500多名毕业生,迁校前的在校生有1 500多人,二中共有校友5 100多人,其中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和不少佼佼者。如中共十三届政治局委员、前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等,有15位院士,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良镛院士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国立二中的荣誉和骄傲,作为二中的校友,我们也以此为荣。同时,我们对二中的培育之恩永远铭记在心,二中同学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

注:在纪念扬州中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时,特追记当年在二中的学习和生活片段,以示对二中的思念和对扬州中学校庆的庆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